来源: 最后更新:24-03-20 12:01:06
双向养育研习社一位年轻小伙子,看完这个节目后很有感悟,提出了非常独特的见解,他深入浅出,脑洞破天际、又非常接地气的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小时候从来不缺少陪伴,在我儿时的小圈子中,我或许是跟父母过寒假过得最多的了。原因很简单,爸妈都是老师,所以……我放假他们也放假。
尽管我还没成家,可当看到研习社这期主题「孩子的寒假谁做主」时,我却忍不住回忆了自己这么多的寒假是怎么过得——幼儿园、小学玩玩具、然后是游戏机、再然后是电脑、篮球、篮球、篮球,还有补课,当然,中间贯穿着旅游和听相声。再后来是一次次呼啸而过的“爸爸酒后深夜洽谈&批斗会”……
恍惚回忆了下我爸。ok,现在让我们进入正题:寒假谁做主。我想从一个电视节目开始,叫《变形计》,节目安排一到两个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身份,其中包括暂时地交换父母、学校、居住环境等等,让他们体验截然不同的生活,以起到一种我也不知道的作用。
我爸是变形计的忠实粉丝,每期必追。这一切缘于他是个善良的人,眼窝浅,看煽情的片段时会哭。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心理年龄更是呈指数增长的我,渐渐地明白了他曾经的感动,我看足球、篮球、电影等等都能体会到眼泪围着眼圈转的感动。但是,我真的永远都明白不了看《变形记》是怎么哭出来的?
每次他看变形记,看到那些贫困的家庭的生活环境多么艰苦的时候,看到那个“富孩子”在“穷孩子”家怎么不适应的时候,只要我在边上,都会咬着后槽牙“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就应该把你放到这种地方去!这句话我10来年了都没弄懂,我为什么要去体会那种低下的生产力呢?有时间干点儿正事儿不好么?虽然,我终究也没有被送往那种地方,也终究没能用那些时间来干“正事儿”。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变形结束的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富孩子”变得“懂事儿”了,他们不再和同学攀比,因为他们知道了还有好多人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开始珍惜生活,以为知道这来之不易……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的,“穷孩子”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富孩子”看到了更深的世界。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改变,觉得孩子有了飞跃式的成长。一切的一切,仿佛毫无漏洞。
可是我就是觉得里面有蹊跷,却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直到我看到了《双向养育》,里面系统的讲到了人的需求——除战争等极端情况外,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了之后,他们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当一个人基础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陷入极端的恐慌。
父辈们经历过的艰难人生,令我们难以想象!吃不饱,穿不暖,放学到家放下书包要背上笆篱筐去给家里的牲畜打草吃,或者上树去砍晚上烧火用的劈柴。生了病才能喝上滴了油的汤,吃一个鸡蛋就算是过生日了,因为鸡蛋是家里的唯一一般等价物;当年大学升学率是二百五十分之四……
于是,当我们不“珍惜”眼前时,这些故事便时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还不许听腻,不然就会被认为是“不懂事儿”“XXXX”再难听的词儿我就不便说了。总而言之:你们现在很幸福了,我们都是为了你们好,踏踏实实的听话,懂了没有?懂了就去做啊!咋不去呢?说你咋还烦呢?是不是还不懂?唉,你们现在这种90后真是没法要了,来我再说一遍啊,我们当年吃不饱,穿不暖……
这个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功夫》里面星爷那句经典的台词:你到底是让我打他还是打他妈啊!
不过,咱们真得设身处地的为父母想一想,毕竟困难时期走过来,他们工作的第一目的就是生存,但是都已经这么多年了,就不想想活下来以后怎么办么?更高层次的追求呢?他们没能够及时的适应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没能够及时的发现、定义并去努力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然而作为他们的孩子,我们很多人从生下来,基础需求的满足就没有受到威胁,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不是安于现状! 然而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发现和定义我们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又无需为满足基本需求而奋斗时,时间就这么一把一把的被荒废了。不要说父母看我们不顺眼,我们看自己也不顺眼!
而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理应认识到他们最需要父母的引导,我们有义务带领他们去认识世界,世界就是一面大镜子,越大,越全面,就越能通过它来发现爱,发现尊重,发现更真实的自己!
然而,很多父母的父母,并没有教他们如何认识世界,没有人能做到自己不会的事儿。所以眼看着孩子的精力和时间被荒废,父母们无能为力的时候,怎么办?
无知制造恐惧,恐惧导致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导致控制欲,那么如何去控制,当然就是把自己不会的事儿,变成自己会的事儿。
父母们会什么?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教育子女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接受控制。怎么达到这个目的——苦肉计,告诉孩子们自己当年有多么多么不容易,一如他们的父母所说的一样,甚至他们觉得,当年他们不听话直接就是一顿打,他们现在“动口不动手”已经是时代的进步了。
可问题根源不在于此,只不过时代变了,方法被迫变了,核心的理念却没有变!于是,父母们再一次不知所措起来,于是,《变形记》这样的节目,应运而生。请允许我从个人的视角解读这个节目,也希望它的本意不是这样子的:
问题:孩子“不懂事”。外在表现:攀比、怠惰、没礼貌、“逆反”等等总之就是“不珍惜”现有的生活;内在原因为:基础需求被满足的太过轻松!解决方案:让他们的基础需求得不到满足。
在我看来,这和体罚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可能是,殴打威胁的是安全的需求,而送到山里威胁的是温饱的需求。这可能是父母这一代人在亲子教育领域的唯一进步,如果这也算是进步的话。那么问题来了:
孩子的寒假到底谁做主?私以为寒假是一个“见世面”的极佳的时间段,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完整的时间去自由式地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父母应该多多抓住这个机会带孩子去看看这个世界。只有认识了更大的世界,才能更好的回答“我是谁”这个引领终生的问题。
孩子的寒假嘛,就应该让孩子做主,让孩子的兴趣做主!追根溯源,孩子兴趣来源于认知,认知又受到生活水平的局限,所以,趁着假期到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一个认识世界的机会吧,这个过程其实不用很刻意,其实很简单,哪怕带他看一场电影,读一本书,打一场球,甚至带他下田里差个秧,翻个土,让你和他之间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才是陪伴!如果他只能感受到你,却感受不到自己,那便是一种胁迫和绑架。没人愿意和绑匪多待一秒!天知道我曾经有多想让我爸陪我踢一场球,而不是放我鸽子去打麻将。那时的我懂得,我的寒假也是他们的寒假,我需要快乐,他们也需要,我需要空间,他们也需要。所以我一个人默默地拿着球走向球场,默默地断了和他打球的念想。前年,老爸50岁了,我头一次和他站在同一块球场上踢球,他进了两个,我进了一个。晚上回家吃饭,他和往常一样跟我炫耀他50了还比那些年轻人踢得好。那一刻我真切的感到我们之间少有的温馨。事实是,熊孩子绝对不会自动变好,只会顺利成长为熊大人,毕竟没人能做到自己不会的事儿,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苛责父母做错了什么,那毫无意义。父辈们在我们这个年龄没有精力去发现、识别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直接导致了,当我们逐渐认识世界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时候,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不能给于我们足够的关怀和帮助。可是,我们赶上了“教育大发现”的三十年,茫茫多的亲子教育知识,亲子心理探索,种种信息爆炸式的向我们涌来,我们有机会突破旧的教育留下的瓶颈和魔障,更有义务为孩子提供更加优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