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05-19 12:00:14
曾几何时,家长们越来越喜欢用奖励来”诱惑“孩子去做某些事情,比如考了好成绩,那么这些所谓的奖励,家长们真的该贯彻到底吗?
都是奖励惹的祸?
我的同事最近特别苦恼。
临近期末考试了 ,同事的女儿问她:“这次期末考试,你给我准备了什么?”
同事说:“这次就没有奖励了,你好好考试。”
同事女儿怒了:“那我还好好考试干嘛?有什么意思?”
孩子对本次考试一点都不重视,学习也变得很随意。
原来同事为了激励孩子学习,每次孩子考试前,她都会许诺孩子:
这次你要是考到前十名,我就带你出去玩。
如果你能考满分,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买。
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孩子确实变得认真学习了一段时间。
可是现在孩子越来越大了,很多的许诺已经引不起她的兴趣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学习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可是父母用物质奖励,让孩子误以为学习是为了得到奖励,是为了父母学的。
当父母不再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就会觉得愤怒,不愿再去做本该自己要做的事。
同事说:“都是奖励惹得祸,我再也不要用物质奖励来教育孩子了。”
其实,物质奖励是有用,但如果我们过分使用物质来让孩子学习、养成某种习惯,这就是用外在的物质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得到某种奖励。
物质奖励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运用,用好了是一种方法,运用不好会有副作用。
过分强调物质鼓励会改变孩子做事的动力。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老人家有了废弃的汽车,有一帮小孩天天来玩,制造了很大的噪音,老人制止无效。
于是他就告诉孩子们:你们使劲跳,声音越大越好,我给你们50美分,孩子们很开心。
第二天,老人给孩子们30美分。
第三天给孩子们10美分。
第四天什么都没有。
孩子们就生气地说:不给我们钱,我们不跳了。
于是老人达到了目的。
孩子们一开始在老人门前玩耍,完全是出于让自己开心的目的,而当老人不断给他们钱时,在无意识中,他们玩耍的动力就被改变了,不再是让自己开心,而是要获得金钱。
当最后一次,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没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不愿意再去做这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孩子们原本是为了开心才去做的事,后来变成了为了金钱,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强调物质鼓励会改变孩子做事的动力。
儿童心理学家也指出,物质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把“孩子自己渴望变得更好”的内在动机变成了“我为了得到奖励才去做”的外在动机。
过分强调物质奖励
会暗示孩子这件事是一件苦差事
天气冷了,四岁的天天总是起不来床,为了让孩子准时上幼儿园,天天爸爸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办法:
如果准时起床上学就给天天买零食、放学允许他看电视。
孩子能每天去上幼儿园了,天天的爸爸正得意,他觉得这样做真的有效果。
可是马上有了新的问题:孩子凡事讲条件。
爸爸,我去上学可以啊,但周末你要给我买一个变形金刚。
我可以吃完这一碗饭,但是你要给我喝一杯果汁。
我晚上可以早点睡,但是你能不能让我看会电视。
于是零食越来越多,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条件越讲越多。甚至有一天不管怎么样,他都不愿意起床去幼儿园了。
天天爸爸很不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还是现在的孩子太精了?
天天的爸爸本意是想用物质奖励来肯定孩子,从而让孩子养成按时上幼儿园的习惯。
对于处于希望得到父母肯定的四五岁的年龄来说,原本是很有作用的,但是天天的爸爸过分强调了物质,而忽略了孩子上幼儿园本身的乐趣。
Empire CMS,phome.net |
更是因为没有掌握好物质奖励的度,让孩子以为上幼儿园是一件苦差事,所以一定要有奖励。
奖励孩子,一定不要过度强调物质,不然会有副作用:
孩子从中习得的不仅仅是我做好这件事就能得到奖励,更可怕的是孩子会认为既然那么辛苦,我才不要费心尽力呢,大不了不要你们的奖励呗。
外部给予的一些奖励、交换等都属于外驱力,能促使孩子去做某件事情,但孩子的行为容易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具有不确定性,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内在动力的强大作用
前几天冰花男孩的故事刷爆朋友圈:头发被冰花覆盖,像顶着一丛雾凇,脸庞冻得红扑扑,手提着书包站在教室里,背后是几个同学的笑脸。
前一段时间,这张“冰花男孩”的照片在朋友圈走红,不少人被他冒着冰霜求学的照片所打动。
男孩的家距离学校4.5公里,他和姐姐每天都需要这样步履维艰地去上学。遇到雨雪天,上学路更难走,但乐观的男孩说:“上学冷,但并不辛苦。”
如此坚强乐观的男孩,看哭了无数网友。尽管环境恶劣,孩子依然充满希望和坚韧。
孩子的行为是没有外在的物质奖励的,但是孩子的脚步坚定:我想去北京,我想去看看那里的孩子是怎样读书的。
这就是孩子内在的动力: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
简单来说就是内部驱动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也就是人们想要做某事的内在动力。
有了内驱力,无论有没有奖励,一个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投入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中,且不会轻言放弃。
外驱力和内驱力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外驱力越大,内驱力越小;内驱力越大,需要的外驱力就越少。
当孩子处于5-7岁时,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段时间外在驱动的作用最明显,孩子需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来实现自我的认知。
但是孩子越大外在驱动力的作用就越小,越需要内在驱动力。
有人说:鸡蛋从外面打碎是压力,从里面打碎才是成长。是的,也只有从里面打碎,才会获得成长的宝贵力量。
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外在驱动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才是关键,真正的心之向往才能用尽全力。
那么,怎么刺激孩子产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这里就不能不提对当代动机理论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心理学家Deci和Ryan。
他们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胜任感(competence)。
如果这三者得不到满足,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得到满足就能做到外在的驱动到内在驱动力的转化,并且孩子会有较高的幸福感。
所以,我们可以从淡化物质奖励的控制因素以及增强孩子的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方面来入手。
1. 正确地爱孩子
我们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以为给孩子好的物质就是爱孩子,殊不知,比起物质,心灵的链接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让孩子知道父母会一直无条件地爱他,而不是他表现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他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就会获得安全感,知道自己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内心就会生出强大的力量,就会有勇气继续前行。
我们可以这样做:
1. 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带孩子阅读、出去走走,和孩子聊聊天。让孩子明白:你的生命中他很重要。
2. 当孩子做错事情或没达到父母的要求时,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给孩子安慰、疏导。
让他明白虽然你做错事了,但是我依然爱你这个人,我知道你很难过,但行为可以改正。
2. 合理地运用奖励机制、及时地奖励孩子
多用事后奖励,少用事前许诺的奖励方式,淡化物质奖励的信息,不要将孩子的学习行为与物质奖励等外在动机联系在一起。
比如孩子学习进步了,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对孩子行为的肯定,这个奖励就是孩子行为的附属品,而非孩子做事的目标。
3. 放手让孩子独立,让孩子能为自己做主,能为自己做事
父母要给予孩子做事的机会。只有孩子有独立的能力了,内心才会生出强大的力量。我们的做法:
1. 父母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学会思考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2. 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是通过错误来学习的,在错误中摸索、学习,这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4. 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
把一件事情做好本身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就是最好的奖赏。
当我们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漂漂亮亮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很舒畅的,这种沁人心脾的快乐是一种最高级的享受。
当一个孩子体味到这种快乐的时候,意味着他对学习的认识有了本质的提高,他的内在驱动力就会增强。
我们可以这样做:
1. 多让孩子做做简单的家务,当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孩子是怎么做到的,从一件件日常小事中让孩子获得成功的经验,让孩子的胜任感逐渐增强。
2. 家长要学会赞美和鼓励的技巧,例如“你可以做到的”“你能行”,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时,给孩子具体的表扬,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得好,好在哪里,激励他的后续行为。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以物质奖励为辅,激发孩子内在动力为主,让孩子形成源源不断的向上动力,迸发出生命的热情,走进孩子的心,我想每个孩子都是快乐、幸福的。
毕竟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让积极的教育有效发生。
寻找向前第几集离婚(寻找向前为什么离婚)1、在第六集中,向前找到了寻找,并向寻找道歉,希望她能回家,可寻找却
宝宝上火了怎么办 该如何“灭”火? 女童遭蚊子叮咬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 昏迷82天 美国警方公布赴美见网友中国女子死因:探险失败热死 2023家庭教育大讲堂直播+回放入口(家庭教育大讲堂直播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