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04-22 03:01:02
这年头,其实不缺爱孩子的父母。只是,在父母们巴不得把自己所拥有的、所能做到的一切都给到孩子的时候,却往往忘了问一句:孩子真的需要吗?
比如,督促孩子学习这件事。
自打放寒假,我的一位朋友就专门在家里守着娃娃写寒假作业和各科补习,母子二人因此开启了“对战模式”。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基本都是以妈妈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为开端:“你XX写了吗?”“这个题怎么做错了?”“不要偷空就是玩游戏!”“这点作业怎么要花这么长时间?”……
紧接着,就以小家伙各种不理睬和拖延作为回应,以妈妈高八度的咆哮作为升级,以孩子委屈地哇哇哭作为战争的尾音。
想一想,都觉得头大。
督促孩子学习、陪孩子写作业,不知道何时起,就变成了一个全民难题。
我听过很多父母吐槽这件事的艰难。这些叫苦连天的父母,往往是非常用心的父母。他们在孩子身上下了大量功夫却没什么明显效果后,忍不住直呼:我家孩子就是不爱学习!
真的吗?
看到太多父母乐此不疲地投身“战斗”,与此同时却很少有机会听到孩子的声音。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频频督促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不信任。因为你觉得我自己是不可能主动地完成学习这件事的,所以你得紧紧守着才行。其次还意味着学习这件事是艰难的,只靠我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所以你必须得一直帮忙才行。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会剥夺孩子自己对学习这件事的掌控权和兴趣。
这就要命了。
我举个例子。
我儿子刚开始独立吃饭的时候,发生过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
那天,他终于人模人样地坐到了餐桌边上,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使用筷子。水平当然不敢恭维。要不就夹不到,要不就把菜戳一边儿去了。
姥姥忍不住了,连忙说:来来来,我帮你。很热心地夹了一块肉到儿子碗里。
哪知道小伙子当即哇地哭出来了,哭得很响。姥姥不解地说:你又夹不到,我帮你你还哭?真是难伺候啊。
那一刻,姥姥被陪娃学习写作业的家长附体了。她觉得:我在帮你你还跟我闹,我看你就是存心不愿意好好吃饭(学习)啊!
其实呢?孩子委屈的很。
原本他对吃饭这件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你们都那么享受吃饭,我也想啊!你们都能够用筷子夹菜,看着真腻害,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所以,他开始一次次尝试。失败了再来。再失败了,再继续。
整个过程中,他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然而,姥姥的介入,一下子让事情变复杂了,因为那个帮助不是他需要的,正好相反,那个帮助成为了对他的无力感的成功羞辱。
知道吗?孩子都期待自己对身边的世界有所控制,且能够越来越有掌控力。一旦他发现自己对世界并没有控制能力时,特别是这个掌控感还是被父母亲手拿走的时候,会觉得丢脸、沮丧、愤怒,愤怒背后还藏有害怕、恐惧以及无力感。
可惜的是,孩子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经受这样的体验。
有太多父母,一边悄无声息剥夺着孩子自己做主、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一边美其名曰“为你好”。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生活的掌控感,以及热情,就这样一点点地被消磨掉了。
生活如此,学习更如此。
若父母一直意识不到自己在做的,频繁地督促孩子的学习,那么孩子的世界里将会发生什么?他们跟学习的关系,会越来越糟糕。
原本学习是孩子的一种本能,跟吃饭睡觉一样。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学习。
2岁的孩子看到父母扫地,他可能也会想要去扫。看到父母在厨房做饭,他可能也想去碰。他们还会学习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可惜的是,很多时候父母并不真的信任孩子有自发的学习动力。
我的一个闺蜜,从小就是在她爸爸的怀疑和监督中长大的。
她爸爸是数学老师。当爸爸的认为,“女孩子天生在数学方面会弱一些,必须要笨鸟先飞”,所以一直对于她的数学很上心。上心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所有的数学作业他都要过目。但凡错了的他一题一题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爸爸的“努力”下,闺蜜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不仅如此,至今提起数学她都咧嘴。脑中想起来的不是别的,而是爸爸那一脸凶煞的表情,以及面对批评满心满脑的挫败和愤怒感。
很多孩子都如此。
如果一个孩子不爱学习、各种拖延,甚至出现厌学行为,深究下去往往会发现,不是他智力有问题,是他和学习的关系不好。
糟糕的是,往往此时父母不会去反观自己是否做得太多,而是琢磨:我怎么样再多做一点,才能帮孩子把学习给搞上去。
最后的结果是,这些孩子除了去学习,其他事基本被包揽了。除了努力学习,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当他们成绩下滑,不是他自己的问题,而是一家人的问题。不是他接受不了,而是他一家人接受不了。
我亲耳听过一个孩子说:只要我好好学习,我妈妈就会开心,我就能报答父母了。要命的是,那孩子的妈妈还非常感动。
这是在做什么?是硬生生把孩子的事变成了父母的事,把孩子原本天然具备的内在的学习动力给剥夺了。
孩子压力自然很大,并且很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可能:
一种是孩子跟父母说,我很累,我受不了,你们不要再这样了。这是比较好的情况,说明孩子还能够表达他自己,他对自己有很好的觉察。
一种是孩子出现身体上的症状。比如他会经常莫名头疼,或身体不舒服。只要你不让他上学,他就好了。
还一种是言语上应承,行为上各种磨蹭。通过磨蹭,去向父母宣告自己的主权。
最后一种是变成乖乖小孩,但这类小孩最容易出严重心理问题。曾经有个新闻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17岁的天才男孩在母亲严厉调教下,十几岁就上了中科院硕博连读。可最后他没能撑得住,进入中科院没多久就退学了。退学时候刚好是青春期。这是人的自我第二次觉醒的时候。他嘴上不跟妈妈对抗,却用行为跟妈妈进行了坚定的反抗:妈妈,人生是我自己的,我不想为你而活。
要怎么样才能呵护孩子的控制感和对学习的热情?
允许孩子独立学习和写作业,除非他开口求助
有人问:照你这么说,那孩子学习这件事,是不是可以不管了?
当然要管。
比如陪伴孩子写作业,低年级的时候的确经常需要父母陪着。但是所谓的陪着,不是要父母手把手教,或者孩子写作业过程中,随时盯着看哪里又错了题、哪里又漏了字。
最好是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可以同时拿一份报纸,或者一本书,坐在孩子旁边,保持一定距离。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候,再过来辅导孩子。
辅导时的态度也很重要。首先鼓励孩子:要不你再试试,我相信你。当孩子尝试无果,切不可因此骂孩子“笨”。如果孩子这会儿就有你现在这么“聪明”,那才是怪事。
把学习这件事看得好玩儿点
你当然还可以借助亲子陪伴的时光,带孩子做些有趣的学习上的探索,但是前提是,你要有一个放松的心态。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在别人家孩子都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我没敢轻易教儿子,尽管我觉得自己英语还不错。只是后来读到一套英语绘本时,我带着儿子玩儿起了角色扮演,还故意用夸张的语气词,把儿子乐得前仰后合。那以后,他都自己主动拿着书找我:妈妈,我们玩英语吧!听他用了个“玩”字,我就知道,这路子对了。
在学习上,我们当然可以去陪伴和引导孩子。只不过建议少些功利,多点尊重,多些趣味。这样的过程,可以一点点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从“我不得不学”,变成“我想学”。
不用总是纠正孩子的错误
不少高知父母对自己的学识很有信心,对于孩子的学习,很喜欢询问和纠错,认为在自己的监督和引导下,孩子会学得更好。但事实是,如果引导不当,很可能适得其反。比如下面的情形:
妈妈问:这个字念什么?
孩子快速答:念“多”。
妈妈反问了一句:你确定?
孩子一下子就迟疑了,拿小眼睛瞄妈妈:念“多”?
孩子的理解力还很有限,认知过程都带有不确定性、尝试性。若你问题太多,或太严厉,那你很可能是在削弱,而不是加强孩子的理解能力。
因为你很可能只让孩子反复感受到:我很无知,很丢脸,永远不可能爸妈那样优秀,哪怕尝试也是没有用处的。
所以,下一次看到孩子犯错,也许你可以克制一点,再克制一点。事实上,孩子们自己有着强大的纠错能力。哪怕的确当时找不到自己的错误,不是还有老师吗?
我们很多时候在做的事,就是把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做的事,都变成了枯燥无味、苦大仇深的事。殊不知,人内心的驱动力其实就两种,第一是逃避痛苦,第二是追求快乐。当我们有意无意给孩子形成“学习是苦大仇深”的印象时,孩子自然一提到它就会想逃避了。
身上有大吉兆的征兆 命好之人有什么吉兆1、精神饱满:精神饱满且活力充沛,是好运眷顾的表现。面相上有这种
小人最怕的三句话 小人最怕什么招对付他 晚上看见黄鼠狼要发财 晚上遇到黄鼠狼是好事还是坏事 儿子很有出息的八字 儿子有出息的八字特征 走狗运屎是啥意思 走狗屎运是好还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