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04-19 12:02:20
我们之前说过了行为塑造的四步:
奖惩、反馈、有边界的自由、协商。
今天要讲行为塑造的第五步:模仿。
与前四步不同的是:孩子是主语。
有的妈妈希望晴妈推荐育儿书籍,
在这里预告一下:之后会有书单,
通俗版育儿书,以及专业度稍强的书。
在这个分支课程结束之后会贴。
每次课程会从书籍中摘一些段落,
但不意味着段落就是全书主题,
很多书籍很博大,有许多复杂的内容。
晴妈始终不是专家,只是学习者,
用一颗学习者的心向其他学习者推荐。
【经典说】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
社会学习理论
尽管操作式条件反射在儿童获得道德反应中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仅有它本身是不够的。
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大部分是通过模仿来学习道德的——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适宜行为。
Empire CMS,phome.net |
榜样的某种性格会使得儿童乐于去模仿:
-温暖和责任。学前儿童更多地模仿那些温暖的、有责任心的成人的亲社会行为,而不是那些冷漠的、有距离感的成人行为。
-能力与权力。儿童钦佩那些有能力、有权力的榜样,并选择这些人进行模仿。这也是他们尤为乐于模仿年长儿童和成人行为的一个原因。
-言论与行为的一致性。当榜样说一套而做一套时——例如,声称“帮助他人很重要”,但是却很少帮助别人——儿童渐渐的选择成人行为表现的最宽泛标准。
在学前期,榜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儿童早期末,如果儿童长期处于有同情心的成人环境中,他们会更多地表现亲社会行为。在重复的观察和他人的鼓励下,他们已经把亲社会规则内化了。
《发展心理学》
班杜拉做了一个很经典的实验。
他让幼儿观看成年榜样攻击娃娃的简短影片,然后设置了三种实验条件:1)榜样奖赏;2)榜样惩罚;3)不给任何奖励和惩罚。
可以看出,与榜样惩罚的条件相比,儿童在榜样奖赏和无结果反馈两种情况下的模仿行为较多。
【晴妈说】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生活里会模仿,
也知道自己应该给孩子做榜样,
但往往是,我们设立的榜样他不学,
而他学的往往是我们不希望他学的。
为什么孩子不按照我们的期望学?
是我们给他找的榜样不够好吗?
不是的。榜样这件事注定是自选的,
我们只会选偶像,不会“被选偶像”。
一个人选择什么人做自己的榜样,
实际上与他的自我感知很相关。
拣选的过程就是很重要的自我感知,
灌输的偶像很难成为真的偶像。
这就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
总是被提起,却总是没效果。
我们做社会比较,但不喜欢被比较。
对孩子演示、做榜样当然是可行的,
实验室和电视中处处有孩子的榜样。
但是这里面有两点非常需要注意:
第一,孩子会识别出真伪。
孩子对生活中的真伪非常敏感,
他随时观察那些你演示之外的事情。
如果察觉到虚假,可能产生排斥心.
第二,孩子最关注的是因果。
在上面引的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中,
孩子会模仿有好结果的大人。
结果引起模仿。你期待他听懂道理,
但他只会模仿你达成目的的手段。
对父母而言,这些结果让教导困难:
我们很难靠造假,又很难指定榜样。
但另一方面,这些结果也让生活简单,
父母过好生活,孩子自然会模仿。
孩子喜爱模仿。这是人类本能之一。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模仿人的动作,
一两岁的孩子对模仿家务乐此不疲,
幼儿园的孩子相互学着吃饭,
有哥哥姐姐的小孩更随处都可模仿。
所以我们无需太过纠结教孩子什么,
你所做的事,影响大于你所说的话。
当我们彼此争吵育儿理念的时候,
并不知道其实我们的争吵影响更大。
孩子在意的是关系,以及处理方式,
他能在我们对话的方式中,
最敏感地察出话语背后的关系,
也会模仿我们对事情的处理。
我们的相互尊敬就是最好的教材。
至于电视中的榜样、追星和社交媒体,
这一点我们会在“社会”分支再讲述。
至此,我们的良性塑造课程基本结束,
下一讲开始面对危机处理,
面对孩子各种执拗、大哭、不听教导,
会从下一篇开始延续到后两个分支,
危机,总是需要我们更多的智慧。
身上有大吉兆的征兆 命好之人有什么吉兆1、精神饱满:精神饱满且活力充沛,是好运眷顾的表现。面相上有这种
小人最怕的三句话 小人最怕什么招对付他 晚上看见黄鼠狼要发财 晚上遇到黄鼠狼是好事还是坏事 儿子很有出息的八字 儿子有出息的八字特征 走狗运屎是啥意思 走狗屎运是好还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