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跟孩子谈条件?不如先守住底线!

来源: 最后更新:23-12-24 12:01:30

导读: 生活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都会用“谈条件”的方式,然而跟孩子谈条件,还不如守住底线! 上次去吃火锅

生活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都会用“谈条件”的方式,然而跟孩子谈条件,还不如守住底线!

上次去吃火锅,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拿着一辆玩具车跑来跑去,服务人员端着锅碗瓢盆穿行,他还是横冲直撞。

一旁的妈妈看见了,赶紧去制止:“别跑了,这样很危险!”小孩子不管,继续跑。

妈妈一边追他一边说:“你给我站住!回来!”小孩子一看妈妈追他更来劲了,置若罔闻。

妈妈着急了,也担心孩子安全,说:“再不回来,下午的电影不带你去了!”

孩子一听,“不行!你不带我去我一会儿就不去上课!”

“那你赶紧回来不乱跑!”

“那你要带我去看电影!我才去上课。”

妈妈点点头,孩子终于安静下来了,开始乖乖吃饭。

这个场景熟不熟悉?诸如此类的还有:

“你把作业做完了,干什么都行!”

“你先把这个吃了,我就带你去玩碰碰车!”

“不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今天就没有睡前故事了。”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越来越会讲条件。

谈条件的孩子,会怎么长大

很多父母,在孩子顽皮的时候,不自觉的就会跟孩子谈条件:你停止或者完成眼前的事情,你就可以获得某样奖品或者是去做某件事情的资格。说好听点是奖励,说直白点,就是交易。

为什么这些方法会被如此频繁地运用到与孩子的相处中?

因为面对随时可以把你气炸的孩子,与耐心的教导相比,这种方法简单粗暴、立刻生效。但图省事,往往意味着后患无穷:孩子也就越来越懂“交易之道”,越来越“狡猾”。

站在父母的角度说,适当的用一些奖惩方法去引导孩子,无可厚非,但我们可能需要知道的是,用多了“交易”不仅有可能失灵,还有更严重的后果:

1模糊孩子的是非观

就拿开头火锅店的孩子来说,孩子真正不适合在火锅店里跑去跑来的原因在于:

对人对己都不安全

打扰到餐厅就餐的其他人

对服务员造成困扰

但如果母亲让孩子安静下来是用孩子喜欢的“看电影”予以强化,却并不做进一步的解释,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不妥地方在哪里,下一次还会做同样的事情。

更重要的,孩子缺乏站在其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没能够利用这种机会树立起自己的同理心。反而是,因为他的行为,他拥有了跟母亲叫板的权利,下一次,他还有可能变本加厉。

更别说,还有一些家长,就算是孩子按照要求做到了某样事情,家长却常常失信于孩子,比如孩子考试达到了预期,家长却不实现当初的奖励,长此以往,在孩子心中渐渐失去了威信。

重要的,“被欺骗”多了,孩子对整个世界都会产生不信任感。

2让孩子迅速明白交换的好处

孩子是非常聪明的,在一个家庭之中,他们能够通过一次次试探,迅速明白每个人的底线在哪里。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老人抱怨,孩子倒地撒泼,要糖要玩具,老人迫于公共场合“丢人现眼”的感觉,满足了孩子。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交换”到了他需要的东西。

但或许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这个孩子,他跟着爸爸的时候,却从不撒泼,显得很通情达理。亦或是他离开家庭环境,进入学校之后,能够循规蹈矩,做老师同学眼中遵守纪律的学生。

因为,孩子通过他的试探,明白了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会根据这种预估去采取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孩子的“狡猾”之处。看脸看脾气决定行为。

有时候,我们不能责怪孩子蛮不讲理,或许是我们家庭内部有人喜欢跟他进行“交换”,而他,也早早地学会了这套规则,运用自如。

3破坏孩子的内部动机

通常意义上而言,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内部动机较强的人,在一件事情上会具有更强的主动性,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影片中父母为了促进大宝跟二宝的关系,让已经上初中的大宝跟妹妹玩耍,推出了“每次陪妹妹玩十分钟就奖励十分钟ipad时间”的制度。

一开始,大宝积极地陪妹妹,十分钟,二十分钟,一点点换取玩ipad的时间,然而,时间长了,她开始从心底里觉得陪妹妹只是为了获得电子产品时间而不得已做的事情。

当她对电子产品的时间渴求越来越多,而陪妹妹这项任务就让她越来越反感。

其实爸爸妈妈没有明白一点:陪妹妹是不需要奖励的,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然而,这项制度硬生生把她自发的想陪妹妹的动机压下去了。

这一点在学习上也体现的很明显,当交换或者奖励被滥用的时候,学习主体会丧失掉学习的享受感。

父母要守住底线

1帮孩子树立责任意识

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期待,孩子不写作业,不要表现得比他们还急,让孩子明白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可以不写,结果就是被老师批评或者早上匆匆忙忙补,最终还是要为自己不写作业的行为负责。

父母要给孩子讲清楚事情的后果,比如不按时吃饭就要挨饿、不按时睡觉第二天就会困等。

当孩子逐渐知道了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不听父母话后来吃亏的是自己,孩子就会树立起个人责任意识,不再和父母讲条件。

2家长要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

是不是自己为了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完成一种任务、达到一个目的,就给孩子提出一个交换条件”,如“好好学习、做作业,就奖励5元钱”等。如此,反反复复,时间一长孩子也就逐渐学会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他们要达到一定目的的时候,也会对家长提出“交换条件”。而家长对孩子的每一次妥协或满足,都会强化孩子的”条件意识”。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在“无条件”状态下去学习、做事。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于这种状态,该干什么干什么,而不是附加条件。

3家长要讲明道理,激发内在动机

有的家长不好好思考孩子学习、做事的意义和道理。总觉得给点小的“刺激”便会引起孩子的反应,这可能会暂时起作用,但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因为心理学上有个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问题。

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交换条件和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造成了不给条件、不满足自己,就不做的局面。于是家长让他们学习、做事,他就要向家长提条件,造成了家长的被动局面。

因此,家长应讲清学习、做事的意义和相关的道理,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做事的感情和兴趣,增强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这种来自内部的动机会持续推动他们的学习、练琴及做别的事情。

孩子小的时候,有时给予适当的物质刺激,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知识的不断增长,精神世界的丰富,家长在精神上的鼓励可能就显得更为重要。

4家长以身作则

如果我们想培养出具有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那么毫无疑问,我们从内心要对这个世界的万物有尊重的心,并懂得其他人的善意,值得深深的感恩。

很多做父母的,在公共场合对服务员百般挑剔,觉得自己花钱买了服务,对服务行业的员工提出各种要求;亦或是随便浪费食物,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孩子都会一点一滴地学下来。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得争取自己跨前一步,这也是一种先行先试。

孩子有着最原始的本能的敏锐和敏感,你对他付出什么,他就会回报你什么。条件,不论是奖励活惩罚,只能解一时之急,而理解、耐心、爱和信赖,才能给孩子灵魂上的养分。

标签: 孩子  家长  条件  动机  自己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yuer/liusui/58150.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