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08-31 03:02:18
孩子 最近有点“霸道”“任性”“蛮不讲理”,这是怎么了,孩子是因为秩序敏感期的问题,才会有下面这些问题出现?
在两岁半岁左右的时候,女儿会要求出门有出门的规矩和顺序。
比如说爸爸要先换好皮鞋,宝宝换好鞋,妈妈拿好包,然后一家一起出门。如果哪个环节不对,她会要求我和宝爸回来重走一遍。
如果我先拿好包再换鞋,她会突然哭起来,嘴里大喊着:“不对不对,你做的不对。”
我和她爸爸有时候也很无奈,无论我们怎么说这样其实也可以的,可她都不理会,嚎啕大哭,一直到我们按照她心中要求的顺序重做一遍才停止哭泣。
站在一旁看我们哄孩子的爷爷奶奶说:“哎呀,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犟,哪有这样做事的?打一顿就好了,你们怎么还依着孩子,完全宠坏了。”
在女儿三岁的时候,她对摆放家里的牙刷很感兴趣。
每天刷牙的时候,她会把爸爸妈妈的牙刷摆整齐,站好队,然后小心翼翼的把自己的牙杯牙刷放在中间。
自己边欣赏边说:“爸爸牙刷妈妈牙刷宝宝牙刷。”等她看够了,自己才满意的离开。
神经大条的我却忽略了她对牙刷摆放方式非常讲究这件事。早上刷完牙,我把牙刷牙杯放在我自己习惯摆放的位置。
女儿起床穿衣洗漱,看到自己摆放的牙刷换了位置。一向温和的她勃然大怒,像一头失控的小怪兽。她尖叫道:“是哪个破坏王把我的牙刷拿走了。”
看到淑女秒变小怪兽,我很懵。
她边摆边生气的说:“我不允许你们这样搞!这是我摆的。”我看完觉得很有趣,问道:“你是希望牙刷按照你的方式摆放是吗?”她没有说话。
我接着说道:“妈妈没有按照你的方式摆放,让你感到生气是吗?”她点点头。
她的情绪慢慢缓和下来。
接着我告诉她,“你摆放的方式很有爱,就像亲密的牙刷一家,牙刷爸爸牙刷妈妈保护着牙刷宝宝。可是,妈妈也有习惯,妈妈习惯牙刷妈妈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妈妈如果忘了,你把牙刷妈妈领出来,但不要太激动好吗?”
她笑了。边笑边说:“牙刷一家,牙刷爸爸牙刷妈妈牙刷宝宝。”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女儿的表现是对秩序的敏感。东西一定要归位,一定要按照她内心的秩序摆放。
1.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于秩序的完美要求,有时候近乎顽固。
有的孩子要求出门必须有一定的顺序,不能乱。
有的孩子必须要求回家走同一条路线,走错了,就要回到原点重新走一遍。
有的孩子要求东西必须按他要求的方式摆放整齐,别人不能移位置。
有的孩子要求自己的食物,未经允许,不能拿不能吃,要不然就要求你把他恢复原样或者吐出来。
0-3岁之间的孩子,如果突然地对某件事表现的任性或者执着,那么爸爸妈妈们可要长个心眼了,你的孩子可能是正在经历秩序敏感期,不是所谓的“霸道”“任性”“蛮不讲理”哦。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主要表现对环境布局、事物所有权、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预先设计的刻板要求。
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规则意识,建立自己对世界的规则认知。秩序联系着规则,规则关系着道德。这是他未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蒙特梭利指出:
“大自然赋予了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能识别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通过把环境里相互关联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来认知环境。儿童只有在这种整体明确的环境下,才能指引自我有目的地行动,否则,儿童就无法建立对环境中各种关系的认知。”
因此,我们要好好尊重和呵护孩子的秩序感。
早年经历并顺利度过秩序的敏感期,孩子才能更顺利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稳定的看法和认识。
在学校曾碰到有个一年级小男孩做事有条不紊,各类东西分类摆放的整整齐齐。哪怕教室里非常嘈杂,他却可以不受干扰的做他自己的事情,能够自然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孩子之所以做事这么具有独立而又自律,是因为他在秩序敏感期,他的父母呵护和尊重了他的秩序感。
2. 如果父母采取了压制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当时的感受被压抑,吓得不哭了,孩子的内在秩序也被打乱。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孩子0-3岁正是培养信任感、自主感的阶段。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面对孩子的问题能够耐心细致的解决,那么就会给孩子良好的安全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逐渐养成自主的性格,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
有些父母等到孩子长大后会感到纳闷,怎么这孩子这么不讲究规则秩序呢?这孩子怎么不追求完美呢?或者说怎么这么缺少主见呢?
父母们不知道自己言语上的压制或暴力导致孩子没有很好的度过秩序敏感期。
小时候他追求完美,鞋子一定要摆整齐才肯去洗手,可是你催促他快点,还嫌弃他磨蹭。好,屈服于你的权威,他不摆了,随便怎么放,都按你说的来。
小时候他追求做事一定要讲规则,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你的。可是,你却总是忽视他的规则,侵犯他的物权规则。长大了,孩子的利益被侵犯却无所谓,你气不打一出来。
小时候他追求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每次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都被你打了一顿。长大了,你想孩子有主见,他却总像是你的提线木偶,你恨孩子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童年的秩序感奠定了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对待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3.接纳和共情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
当我们无意之间,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孩子开始激烈反对,大声哭泣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感受。
有一次,我吃饼干,咬下一口吃的正甜,女儿看到后突然愤怒的大哭,撒泼,非要我把饼干安好,安的和原来的饼干一模一样。
那时候的我真的好无辜啊。这饼干都是妈妈买回来的,怎么就吃了你的饼干?
原来在孩子的认知体系中,你买给她的饼干,这个饼干的归属权就是她。那么,当你想吃这块饼干的时候,必须经过她的允许;如果你没有经过她的允许,你就破坏了她心中的规则,你就做的不对,那么她就要反抗,就要哭泣。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认知以自我为中心,他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一切皆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孩子这时候大哭或者愤怒也是因为心中规则遭到改变而产生不安全感。
面对秩序敏感期哭闹的孩子,父母可以不用那么着急着做成人的事情,哭闹的孩子也表达不清楚她内心的秩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哭的时候说不清楚,大人不妨蹲下来,抱起孩子说:“宝宝,妈妈哪里做的不对,你难过了?”
孩子听你这么一说,可能不会立刻停止哭泣,但情绪不会那么激动了。毕竟他的感受获得了认同和接纳。
接着你说:“我们现在重新做一遍,我们玩个游戏,你说口令,我来做动作。现在游戏开始。”孩子一听游戏都会来劲,一场大战可以收场了。
为什么要接纳和共情孩子的感受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作者曾提出:
“共情是帮助孩子梳理自我情绪的好办法,我们和孩子共情的时候,便为孩子搭建一个丰富的自我认知体系。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共情,才能打动孩子的心。”
如果事情无法挽救,吃下去的饼干吐不出来,我们要温柔的安抚孩子的情绪,尽量和他说清楚这件事,或者再拿一块饼干,并且说“妈妈知道你难过,妈妈不是故意的,我理解你为什么这么难受。”
孩子可能会哭一会,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可以感受到妈妈理解他,而他也开始明白有些事情是无法挽回的。
不要指责孩子怎么这么犟,甚至面对孩子的哭闹还持有“一定要打一顿,大吼一顿,要不然以后不好管。”的理念,只怕孩子被你打的吼的好管了,他却失去了失去了自己内在的规则意识。
那时候,你是怪孩子好呢?还是怨自己呢?时间都已回不到过去。
霜降吃什么食物养生 霜降养生必吃的7种食物霜降吃柿子,御寒保暖;霜降吃鸭子,“贴秋膘”;霜降吃萝卜,预防病灾;霜降
劳荣枝家属披露其被执行死刑前会面情况!称“没有说什么” 怀孕第几天乳房会发胀 如何知道自己怀孕了 立冬有哪些气候特点 立冬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立冬种植什么农作物 立冬后可以种什么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