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49个数字与八卦方位 49个数字与八卦方位的关系

来源: 最后更新:24-05-15 03:02:18

导读:周易符号就是八卦符号这个问题倒目前为止同样也是个迷从殷墟甲骨文卜辞上面的占卜文字来看是没有六爻符号的

周易符号就是八卦符号这个问题倒目前为止同样也是个迷从殷墟甲骨文卜辞上面的占卜文字来看是没有六爻符号的只有数字如图

龟甲上的左右两边从下往上各写的是一二三四五没有看到六因为上面折损的原因此类的甲骨文还有很多都是标注有数字的格式也一样每个数字的中间都有横线竖线隔断的

如果周文王被囚于羑里真的是演绎了六十四卦的话那么为何后十几年后的箕子作洪范的时候没有提及八卦及其六爻阴阳符号呢洪范就是专论阴阳五行和占卜占筮的著述不论八卦及其六爻阴阳符号这不是很不可能的事情吗

那就是说文王演绎的八八六十四卦不是关乎政治的而是其他偏远领域的东西或者是说文王演绎的八八六十四卦是只有名称而没有卦象的既然没有卦象那就不叫八卦了所以说西周建立之初要么就是没有八卦要么就是八卦是某个偏远领域的一种记事的表象符号跟战争祭祀政治是不相干的至于后来的很多书籍中提到文王演绎八卦的事情那都是杜撰的也没有拿出任何证据来

就连春秋时期儒家阐释周易经文的易传也只是论天地人的阴阳没有论八卦六爻符号的阴阳的可见连春秋时期都没有八卦的六爻符号其文言传坤文言中曰易曰履霜坚冰至而没有说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

易传中没有初六初九等等之类的几爻的提及所以春秋时的周易是没有八卦符号的因此阐释周易的易传也没有论及阴阳爻的

那么我们就从其他方面来寻找试试看看上古时期到底有没有八卦及其六爻符号

八卦的基本点就是它的阴阳变化思想阴阳乃八卦之精髓没有阴阳就没有八卦可以说八卦的产生标志着当时阴阳思想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已经形成不然彻里彻外充满阴阳的八卦是制作不出来的

礼记祭义曰昔者圣人达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这里提到的是易而没有说是周易也就是说易是表象天地阴阳气候概念的东西难怪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曰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又曰筮人掌三易

汉书艺文志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阴阳八卦同天文历法有关在古代历法是为农业服务的历法是随着农业而产生有了农业才有历法由此可见八卦应该是产生于在农业成熟时期随着历法体系的创立而出现历法的产生是比较早的很古老

通过对古代历法的研究表明八卦原是华夏先民在远古时代记录气候和气演变次序的图式这里所言之气是指宇宙天体的一种功能辐射或称宇宙波辐射能也就是说它既是一幅气候更迭变化图同时又是一幅气运行变化图八卦排列结构蕴含着两个规律一个是节气变换规律一个是气运行变化规律八卦与重卦六十四卦构成中国古代最早的符号制历形式八卦相当于后世的二十四节气农事历六十四卦相当于后世的夏历八卦与六十四卦是二十四节气农事历和夏历的前身这种符号的制历形式不仅具有历法意义而且还表征着一定时空下人的行为的各种信息它是远古时代的人们为了安排农业生产和时空效应变化规律的多功能历谱至于用八卦和六十四卦作占筮符号则完全是后来的事与八卦制作本意并不相干

古人应该是通过观察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而设立的八卦符号以记录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即八卦是以时令和方位为经纬以阴阳变化为核心表象天地阴阳变化规律的符号

据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原始农业的发生大概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黄河流域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摇篮其中仰韶文化一九二一年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距今七千到五千年最为重要目前发现遗址约一千多处以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遗址最典型后来又发现比仰韶文化还早的磁山裴李岗文化

长江流域也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有河姆渡文化以浙江余姚河姆渡为中心分布在浙东一带距今七千年到六千年与仰韶文化半坡期大致同时或稍早

半坡遗址出土的六七千年前的刻划符号

青海柳湾遗址出土的四千年前的刻画符号

今天的我们虽然还无法解读出这些符号所表示的什么意思但是这却是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对某些事物的记录

由此可见八卦及其六爻符号应该可以确定就是远古先民对于天地变化规律的一种记录这种运用八卦符号的记录是结绳记事的进化体

到了汉代有个叫京房的学者将天干地支装配在八卦的六爻上进行卜筮预测事物的吉凶这种根据地支五行的生克等关系来推测事物的吉凶的方法叫纳甲是京房将八卦六爻用于预测而展示在世人面前的

标签: 阴阳  符号  历法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xingzuo/fenxi/56556.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