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为什么不要强求孩子分享?

来源: 最后更新:24-04-20 12:00:16

导读: “你应该具有分享精神,所以,请把存款分我一半!”你一定认为和你说这话的人疯了。可我们却经常对孩子提

“你应该具有分享精神,所以,请把存款分我一半!”你一定认为和你说这话的人疯了。可我们却经常对孩子提这样的要求。对于孩子来说,那些零食和玩具就是他(她)在世上拥有的全部财产。

两岁的时候,孩子进入了物权敏感期。什么都是“我的!我的!!”这时候不断地劝说孩子分享,适得其反。反而会让这个敏感期无限延长,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帮助他(她)换位思考。

“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

“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

到此,打住。

他只有知道什么是我的,才会知道什么是别人的。

只有“我的”不被侵犯,才会尊重别人的权利。

其实让孩子痛苦的,是我们的那点儿虚荣心。所谓孩子的分享精神不过是我们自己的需求。

所以,我们自己还得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孩子的”。

先不谈论孩子,成年人其实也有不愿分享的。

别再提那些分享的好处了,谁都懂的。谁都能列个一二三四出来。比如分享可以帮助孩子带去好人缘;分享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以及人生的更多可能;一群人在分享过程中彼此支持,会创造出更多、更新鲜的资源来……

然而,有的人却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我认识一个女生。她和人合租在一起。一般,女孩们有了好吃的都会意思一下,分享给大家尝个鲜什么的,她不会。她买了吃的都会悄悄藏起来,有些时候那些食物甚至藏得连他自己都忘记了,放到过期。她始终未曾想过把东西拿出去跟其他人一起享用。

她问:“我是不是很自私?”

这个问题让她很困扰,内心是满满的冲突。这也给她的人际关系带去了不少影响。

的确,她现在是有能力分享的。并非真的负担不起别人吃她的几包零食,或者几只水果。然而,重要的不是现在有没有足够的东西去分享,而是曾经很匮乏。

孩子们需要先得到,然后才有能力给予。

无法分享,往往就是源于匮乏。这些匮乏,可能是物质上的匮乏,但更多是心理上的,比如亲密依恋关系、安全感和自我价值等。

一个长期匮乏的孩子,他得到一样东西后,会小心翼翼、紧张不安地守着那东西。那样东西也许很普通,也许很贵重。但无论如何,它在这个孩子眼中都是特别的、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填充他内心的某个地方,增强他的安全感,或者价值感。他真的非常害怕失去这个东西。

分享?真的太难了。他自己都还不够,你还要求他给别人,这实在太残忍。但同时,父母/他人的评判声又会随时响彻耳边: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

“自私”意味着“我是不好的”,这会加重他们的匮乏感。于是,他们的内心很容易充满纠结。

所以,教会孩子分享的第一个大前提,一定是孩子有分享的资源。什么样的资源?那就是孩子曾经得到过、满足过、被爱和关注过。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得到的爱和关注并不少,但由于父母引导不当,导致孩子不愿意分享。这就需要父母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养常识。

比如,一对父母都是很大方、人缘很好的人,可是他们的孩子却“很小气”。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他总是要把自己喜欢的玩具藏起来,即使是面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可如果他去别的小朋友家,却总是不无顾忌地玩别人的玩具。

所以,当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经常会发生争抢玩具的情况,而且他还特别强势,一定是抢到玩具的那一个。

每当碰到这种情况,这位妈妈就很尴尬地批评孩子;而爸爸呢,经常把争抢中的孩子分开,并将自家愤怒的孩子拉到小屋里“谈心”——苦口婆心地跟他说分享的大道理。

这么做,基本对孩子没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误区一

把分享当成一种道德品质来要求孩子

这位妈妈,经常在不经意间指责孩子“你能不这么小气吗?”之类的话。爸爸在和孩子谈心的时候,也经常会说出这样指责的话。然而,这样的指责,对于让孩子养成乐于分享的习惯不但没有帮助,反而给孩子贴上了不好的标签,影响了孩子的自我发展——贴标签会给孩子一种自我暗示,很多情况下,孩子会倾向于朝着标签的方向发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7岁之前并不具备道德自律能力。所以,在孩子7岁以前,我们最好不要把“分享”当成一种道德品质来要求孩子,尤其是不要给予孩子负面的道德评价。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乐于分享。在生命之初的几年里,孩子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是世界的王,他们会理所当然地以为“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我拿到的,就是我的;我看到的,也是我的……”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逐渐的社会化,他们才慢慢有了分享的意识。

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将分享当成一种行为习惯来培养,而不是道德品质来约束,更有利于孩子以后形成乐于分享的品质。

误区二

不尊重孩子的物权观,逼孩子分享

每当孩子拒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而争抢打架的时候,这位妈妈通常通过逼自己孩子分享玩具来化解冲突。她经常会对孩子说:“小朋友是客人,你是主人,你应该把玩具让给他玩!”

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建立在自身物权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孩子先明确了“这是我的东西”的概念,才逐渐懂得“与人分享”。孩子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力,才会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并学会与人分享。

然而,这个时候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将自己和外界分开,所思所想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如果强行要求他们分享,不仅不利于孩子物权观的建立,还可能导致孩子抵触分享,甚至打击到孩子的社会热情和兴趣,造成孩子的恐惧或焦虑。

案例中的这个孩子分享习惯难以养成,和妈妈不尊重孩子的物权观、逼孩子分享有很大关系。

培养孩子分享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乐于分享的品质,拥有更好的社交能力,除了不用道德约束孩子,和尊重孩子的物权观,我们还需要怎么做呢?(引导孩子分享,可以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

帮助孩子建立分享规则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分享规则,让孩子知道,分享玩具是安全的,玩具不会因为分享而失去。这样,他才不会抵触分享。

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最喜欢的玩具时,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妈妈知道这个玩具是你非常喜欢的,你可以把它收起来,再帮你找找还有什么玩具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在尊重孩子物权观的同时,也引导孩子建立了合理的分享规则。

引导孩子交换、借用和轮流玩玩具

交换、借用和轮流玩,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分享方式。孩子能够借助这几种分享方式,交到更多的朋友。

让孩子懂得,交换玩具并不会让自己失去玩具,反而可以玩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比如,可以跟孩子说“你看,妹妹的玩具咱们家就没有,我们可以看看妹妹的玩具好不好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她交换玩。”

让孩子懂得“轮流玩”的规则。比如让他学会说:“这个玩具,你先玩,我后玩。”这是一个交友技巧,重点是“我后玩”几个字。当孩子跟别的小朋友这么说时,一般会获得对方的同意。

还要教会孩子“借用”。首先,教会孩子说“借我玩会,好吗?”等礼貌语言。除此之外,要引导孩子归还借用的玩具。如果孩子未经允许拿走了别人的东西,父母必须要引导或者带着孩子交还物品,同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可以惩罚孩子暂时失去自己一件心爱的玩具。

让孩子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

让孩子体会到分享行为带来的收益和快乐,但不要说教。

你可以这么跟孩子说,“我有玩具,别人也有玩具,分享的话可以拥有更多的东西。”“这个玩具只是给妹妹玩一下,它还是你的!”

如果有小朋友分享东西给孩子,你可以趁机问他:“小伙伴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你开心吗?”若孩子认可,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如果你也能学着分享,他也会很开心的。”

等孩子体验到分享不仅不会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反而还能带给自己快乐,孩子就会慢慢从抵触中走出来,乐于和他人分享。

标签: 孩子  玩具  东西  自己的  小朋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yzx/455172.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