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你需要了解的是孩子最缺,也就是最需要的东西!

来源: 最后更新:24-03-29 12:00:38

导读: 有不少接受了新兴教育观念的家长们,也许不会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懂得让孩子拥有机会,良好地成长,可

有不少接受了新兴教育观念的家长们,也许不会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懂得让孩子拥有机会,良好地成长,可是,他们希望什么好机会都是自己孩子的,什么好处都让自己孩子得到,表面上,孩子风光无限,实际上,背离了孩子基本的发展方向,拔苗助长会引发严重问题。

前段时间,有孩子到我们剧社报名。小女孩很优秀,导演也挺看重她,小女孩的父母也答应孩子参加话剧表演,孩子的奶奶却赶了过来,说要亲自考察。

到了我们编辑部,奶奶参观了一番,开始与我们的辅导员交流:“你们这里的活动会给孩子发什么证书?是哪一级部门承认的?”辅导员告诉她,我们这里没有证书发,不过,会尽量给孩子参加话剧公演的机会。

奶奶撇了撇嘴,又问:“那么,参加公演会在考试中有加分机会吗?”

辅导员告诉她:“估计没有。最多孩子将来如果有志向出国读书的话,我们可以给开证明。”

奶奶又撇了撇嘴,对孩子的父母说:“我觉得这里的活动意义不大!你看我孙女,学了很多东西,都是可以考级的,拿了很多证书,还参加了很多可以加分的比赛,这才对孩子将来有用处。孩子的时间这么宝贵,我们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这里?”她看看我,是很为孙女自豪的神色。

辅导员无话,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孩子的父母偷偷跟我说,孩子还是很喜欢表演活动的,有机会再把孩子送过来。我客气地说:“你们好好看看,自己决定吧。”

杜威说过:“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我这里的教育方式也并不万能,更没有光鲜耀眼的证书奖状为孩子铺路,有人不能接受是非常正常的。只是作为家长,尤其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需要慎之又慎,多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尤其要戒“近视”,否则,等将来孩子出了问题,可能你还想不通花费了那么多心血怎么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聪明优秀的孩子。她家境极好,父母对孩子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从小给她最好的教育,学了很多特长,拿了无数奖项,非但如此,她父母还给孩子创造了许多机会:上电视参加大型活动,采访名人明星等等,有的机会甚至就是托朋友找关系,以金钱铺路,为孩子争来的。所以孩子在他们学校甚至那一片地区非常有名,加之孩子成绩又好,性格又和善,简直没有缺点可挑,父母自豪极了,觉得心血和金钱没有白费。

可没想到,还是出问题了。

孩子可能是把太多的心思和时间花在了参加各种活动、取得各种奖项上,一直以来都是忙忙碌碌,在学校几乎没有时间与朋友玩耍,也没有时间享受个人空间。到小学高年级时,她突然发现,自己能在大庭广众下朗声发言,却没有办法找到一个朋友;在学校里她是明星,在班级中却是最孤独的那个。整天只能与自己的影子做伴,你可以想象,那是什么滋味!

到了中学,她更被孤立,大家觉得她高高在上,曲高和寡,无法结交;而她从小时候开始就没有在热闹的同学圈子中生活过,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朋友。再光鲜的头衔也不如平凡有趣的生活好,她在各种舞台上侃侃而谈,落落大方,可一到学校就不说话了,默默地躲在角落里,最后几乎不肯上学了。父母急了,找到了我,希望我能给她进行疏导。

自认识这个孩子,我就很喜欢她,她一下子变成这样,我也没有想到。但听了她父母讲的她的故事,我想,她的父母错过了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了。

说道“关键期”,想起了一则发展心理学的案例:

二战后出现了许多战争孤儿,疮痍遍地的欧洲国家,只能用一些设施简陋的孤儿院临时安置这些孩子,照顾的人手也远远不够。很多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婴儿,直到两岁还很难稳稳地站立,3岁之后才能跌跌撞撞行走。难道婴儿们不是到了年龄就掌握站与走的技巧的吗?后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婴儿在缺乏照顾的孤儿院里,只能长时间地躺在小床上独自度过,缺乏必要的锻炼站、走能力的机会,因而延误了练习的最佳时机。非但如此,长时间孤立玩耍的婴儿们,长大后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能力上也有缺陷。

这,都是战争惹的祸,今天,我们身边的有些孩子,却在“爱”中也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

这个女孩,在该与伙伴一起玩耍,享受集体生活,学会与人交往的发展关键期——幼儿园、小学阶段,被引导着一直在东奔西跑参加各种出头露面的活动(这些机会,本该在她长大些、成熟些后再一一给予,让孩子在身心都准备好之后再参加,或者,即使参加,也有控制,有一两样对孩子的发展就完全足够了,不要为了光辉的虚名,耗费孩子太多时间和精力),而她应该学习的,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解决同学间的矛盾,怎么友好沟通、平等交往,都没有学到!

也许有人要问了:“这些东西怎么学?我们从小没学,不也好好的吗?”

错!这种学习,正是在“民间状态”下进行的!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在意过,很多孩子自己也未必在意过,举例子来说:向同桌借一块橡皮,需要语言沟通,如果你凶巴巴的,很可能就借不到;所以必须改变策略,好言恳求。

事例太简单了,但分析起来这就是好多情商知识在里面,你对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的控制,你对别人心理的认识和把握,你怎样处理沟通上的问题(比如观察或实验:是凶巴巴的容易解决问题,还是好言好语容易解决问题),再上升层次就是你对各种人的性格的了解及应对措施……这种知识,书本上写的根本不如实践操作时学来的有效。

错过这个交往的关键期,孩子突然面对班级上沟通能力已经很成熟的同学们,就容易融不进这个氛围中去,也不太晓得该怎么说怎么做;加之这个孩子头上顶的光环太多,很容易招惹嫉妒心,更难与人相处了。毛病就是出在这里。

当这个孩子的家长听了我的分析之后,若有所思,赶紧回去想办法。只是,他们的方法虽有一定的补救效果,却是有偏差的。他们选择的方式是“找朋友”(或者,换个也许不太恰当的词——“收买朋友”)。他们出面,邀请了女儿班上比较出色的一些同学,到家里来参加party,对这些同学极尽照顾,希望这些同学能与自己女儿交朋友;又借孩子外出采访的机会,多次为全班同学购买小礼物,大家拿到礼物的时候,确实很感激这个孩子。

只是,虽然淡化了嫉妒,这样的友谊会是真友谊吗?孩子身边会围着几个人,不过也只是应了孩子父母的要求,干巴巴互相问候一下而已,彼此根本走不进内心。上中学的孩子对友情是相当敏感的,她怎么会不知道自己面临的依然是孤独呢?

她的家长无奈,又找到我这里,请我出点子。我打电话给那个女孩,说:“从今天起,你要去关心你们班成绩最差的那个同学。她玩什么你就跟着玩,学习上尤其要帮帮她,多鼓励。不要急着跟别人交朋友,只是多给她一些关心和帮助而已。”

孩子吃惊的样子,我在电话里都想象得出来,大概为了她的“发展”,她父母从来不会让她与成绩最差的孩子交朋友的。不过这回孩子信了我的,牙一咬,照办了。

那段时间,我坚持每周和这孩子沟通一两回,主要是了解她与最差的同学交朋友的情况。开始,两个人都不适应,但这个女孩坚持付出了,慢慢的,两个人竟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再接着,我又指点孩子通过这一个朋友,走进她们交往的圈子里去。孩子的父母先有点担心,我说,这个孩子素来优秀,是有谱的,不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于是他们也放心让孩子交朋友。果然,她慢慢走进一个圈子,又慢慢走进了更多圈子,在与朋友相互沟通结交的过程中,原本缺失的一课被慢慢地补上了。令人欣慰的是,虽然绕了好大一个圈子,虽然曾让这个孩子几乎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她总算走出了误区,既获得了各方面的成功,也有了很多真心的朋友。

可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家长在做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原本一心想的是为孩子好,结果反倒害了孩子。试看现在的书店,到处悬挂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标语和广告,唆使家长把幼儿们本应用来发展基本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身体运动协调的能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孩子识字、背诗、说英语、做算术上,自以为抓住了先机,其实不过是把小学要学的东西提前了而已(将来再学一遍,何其浪费)!而很多小学的孩子,又被家长要求着考级拿证书,参加那些风光无限的比赛,或者关在家里读“圣贤书”,没有与伙伴玩乐的时间,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没有体验各种经历的时间,也没有培养做事、学习的好习惯的时间了。很多曾经光鲜耀眼的孩子,最后是让人失望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对编辑部的孩子,往往会采取相反的方法。很多在班上是小干部的孩子,在我这里只是“平民百姓”,还要实打实地做一些基础的事情,为什么?他需要放下飞扬,踏踏实实磨练自己。很多在班上很平凡的孩子,在我这里却能当“领导”,为什么?他需要有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才能有信心和力量做得更好。我对那些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孩子说:“你以后不要再投稿了。你想,你都做编辑编人家文章了,再发表有什么意思?”我对那些常常拿奖状来的孩子说:“你不用再参加什么比赛了。你看,你组织的活动是给别人颁奖的,你再去拿那些奖有必要吗?”为什么?让孩子的眼界更远一些,不为一些小奖励纠缠,浪费时间,而是走向更高的目标。

是的,我会给孩子们机会,但不会把谁捧得特别高,适可而止就好。我不需要拿某个孩子作为典型出来吹捧,学会平凡,拥有平常心,对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来说最重要。

后言

把机会比作孩子的营养品的话,我想家长不难理解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是什么。没错,适当的补给一些营养品有利于孩子更好的发育,但要放弃均衡饮食,光靠吃些营养品就想健康成长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缺铁而家长却拼命给他补钙的话,也不会起到预期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家长想让孩子健康成长,首先应该弄清楚自己的孩子缺什么,也就是要给孩子最需要的那一点。

标签: 孩子  时间  父母  家长  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yzx/448472.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