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和父母没话说?嫌过年烦?心理学家讲和老人愉快过年的“小技巧”

来源: 最后更新:24-03-26 12:00:33

导读:今天的采访起源于我们iKids读者群里的一场讨论。有人问:“带四个老人去哪里旅游合适?”有人说:我给
今天的采访起源于我们iKids读者群里的一场讨论。有人问:“带四个老人去哪里旅游合适?”有人说:我给你一个中肯的答案,去游轮、跟团、家里蹲合适,其他都不合适。问的人很执着:“家里蹲要蹲七天啊,我跟爹妈实在没什么话说....”

然后有人回答:“如果你试过带父母自由行,你就会明白,那是比上班还要累的事,基本就是你花了钱买一个累死。”

从大家七嘴八舌的回答看来,不知道“如何才能愉悦和谐地跟父母过个年”,是我们很多人都遇到的困扰。

除了小孩,好像没有其他话题;

整天说小孩,观点差异又很容易引起争论;

出去旅游,父母什么都要有意见,让带团的我们疲倦万分;

吃个饭、买个体验,什么都嫌贵,分分钟让人没了兴致;

遇到强势的父母我们只能忍气吞声,老公还会时不时来一句:你怎么跟你爸一样!

唉,相比圣诞节的喜悦,想到过年竟然都有一丝沉重呢。我们也没什么好招,去拜访了去拜访了上海嘉会诊所(静安)的临床心理学博士胡肇龙(Dr. George Hu),他是美国注册临床心理学家。

那天阳光很好,胡博士的办公室外就是常熟路的树影,还有明朗的阳光,好像听他说的那些小技巧一样,想法一换、小办法一用,果然就豁然开朗。

和父母的界限感

真的是越早划定越好!

吐槽:我们很爱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在每一个父母亲的家里只能呆最多5天。我们的父母这代人不太能理解‘界限感’,会以爱之名不断干涉子女的各方面,包括育儿。

建议:我们和父母最好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让父母越早知道这个界限越好,比如在我们20岁的时候就可以告诉父母,“我长大了,我是独立的人。”要正式说。让父母知道——我们不是七八岁的小孩了;到了结婚后、有孩子后,又是一个界限。界限要靠不断明确设定、不断明确说。

很多人很逃避这个界限,也不知道怎么画界限。等到有了孩子后有些人和父母有了矛盾,父母也很委屈,“有了孩子忘了娘,不爱我们了,不关心我们了。。。”这种情况下再画界限就比较难了。

胡博士教了我们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满足父母70%-80%为人父母的指导心,这个感受很重要,‘因为你们当爸爸妈妈的时间比我当爸爸妈妈的时间久,我想听,我想理解你的角度是什么?现在我听了以后,我有一个我自己想法。’子女这样说话,父母是不是更好接受一点?

在育儿问题上,要在第三代不在场的情况下,和父母好好沟通,认真地告诉他们:“我不是不尊重你,也不是不爱你,只是现在我们有自己养家养孩子的方式,我们没有办法很快改变。你要是有什么意见,麻烦你跟我说,不要在我的小孩面前,特别是小孩做错事情我觉得他需要接受惩罚的时候,长辈插进去说个和我不同的意见,孩子会困惑,不明白谁对、该听谁的。”

在过年期间,老人一天到晚帮你带小孩的话更不能让她有一种‘我是佣人阿姨’的感觉,而是要给老人一种我们在合作的感觉。

面对父母时没话说

说来说去都是孩子还容易争执

吐槽:过年和大人在一起的时候没话说,除了说孩子还是说孩子!观点不同还容易争执!

建议:这绝对不是少数。胡博士建议,大家把视角打开,过年回家的时候多找点节目、制造一点场景,比如有时候可以陪爸爸出门、有时候可以陪妈妈出门,这样就不会永远跟父母在同一空间里面对一个孩子,大家可以结伴出去玩或者干点别的,把注意力分散开。在家也可以玩一点桌面游戏。无论在场景中加入其他人、加入其他东西、或者调换场景,都能更轻松自在一点。

过年旅行,你敢不敢带着父母?

吐槽:这里的“敢不敢”不牵涉到钱,“敢不敢”是害怕消费观的不同、理念的不同,曾经有过带父母出去旅游经验的朋友会说,你可千万不要,还不如花钱过完年请他们去一个跟团游。

建议:要想清楚过年旅行是一种“开销”,不是给我们自己的“享受”,这就是给父母的一种“开销”,这样想就很好管理自己的期望值了。我们出去旅游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就是为了孩子,比如去儿童乐园就是纯粹为了孩子,孩子高兴、我们就陪着。过年出去旅游的目标我们要想清楚——就是为了父母,这几天他们想干嘛就去干嘛,所有行程都按他们的需求,我们全力配合,我的开销不只是钱,还有时间(和有时候难免无聊的感觉)。但为了家庭和睦,为了父母满足,ok,要知道下次就该轮到我们夫妻去旅行了。

没玩没了的家庭聚会

不想去的提前请假

吐槽:我以前每次回家,妈妈就会突然说,今天11点半跟谁谁阿姨吃饭,我们都已经约好了,这个阿姨是从很远的外地过来的,你一定要取消你的约会。我在想:妈妈,你就不能提前跟我说一下吗?

建议:回家之前,在告诉家人我买了几号飞机票回家时候就要说:“妈妈,我知道过年你会约几个亲戚,没问题,我也会约几个朋友,因为我不想有冲突,所以,麻烦你先跟我讲一下。”让父母有一个概念,每次约什么亲戚聚会都要提前说。等父母接受了就好,当然有孩子的家庭这种问题稍微好一点,因为都要提前为孩子准备。

和亲戚们聚会的时候就想象这是为老人家设的一个brunch,就像为小孩一样的角度,父母们就会很开心,就ok了。只要我们稍微调整一下看问题的角度,就比较容易让自己开心。

一言不合还是跟父母发火了

赶紧道歉是最好的!

吐槽:我很容易在妈妈面前发火,有点觉得她反正也不会怎么样,特别是过年长时间呆一起的时候,有时候女儿也在场,她就这样看着我,我很怕将来她就会这样对我。

建议:有可能。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做错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好好认错。最好的方法是马上认错,道歉,没有人完美,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有时候是孩子,有时候是成人,将来孩子当爸爸妈妈的时候也跟你一样的时候,她会想妈妈那一次是怎么做的?哦,那我应该这样做。认错,道歉,改变。

我们一定会变成父母这样的人;

平静时设一个“手势”可以避免怒气不可收拾

吐槽:我的内心非常抗拒变成我父母那样,可我有时候的确又像我爸爸那样严厉、略带强迫症,过年回家呆了几天,我老公都说我太像我爸了!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那么大吗?我真的会变成我爸爸那样的人吗?

建议:毫无疑问,你会变成那样。因为你唯一能接受的经验都来自你的原生家庭,你在头脑里答应自己,我有了孩子之后不会这样子,但是还是会变成这样。但是好在我们会冷静思考,我刚才做的那个方式好像是我之前答应自己不会做的,一旦意识到了就要改变。我们也可以想想原生家庭性格遗传里有没有一部分是好的呢?那我们应该保留下。

特别是当我们结婚了以后,更要有一点谦卑,伴侣会是你的工具,伴侣的作用好像一面镜子,可以把提醒你的话说出来,比如“你刚刚的方式有点像你爸,有点像你妈,你以前不是说不要这样吗?”而我们听到这样的话时,首先不能抵抗。要接受,对方才有“提点”你的意义。

我和老婆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就谈好一个“手势”——在我发火的时候她来“拍一下肩膀”,这个“手势”是提醒我这个时候我应该退、应该收住自己的脾气。语言不是一个好的方法,稍微带个口气什么的怒气就容易上来,听到的人很容易抵抗,所以夫妻间应该提前沟通找一个好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方法就是上面说的“手势”,往往只有你俩知道,一定要在平静的时候set好。

采访那天,我们在嘉会诊所的临床心理科一直听胡肇龙博士讲,一边听一边都在会心地笑。我们遇到的心理障碍、烦、甚至怕过年,并不是什么稀罕案例。但好像胡博士教我们的那样,他讲得风淡云轻,的确也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稍微把心态转变一下,好像就不容易发生冲突;稍微用一点小技巧,好像就不容易发火。

都说和亲人发脾气,就好像在篱笆上扎钉子,钉子总能拔出来,亲人之间总能说得开。但钉子拔出来之后,篱笆上就留着一个个窟窿,需要时间慢慢修复。希望今天的推送可以帮到大家,用一些巧妙的心态看待和父母的相处,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和顺愉快地过个年。

标签: 父母  孩子  自己的  的人  界限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yzx/447479.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