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注意!“熊孩子”的养成,可能就因为你的这句话!

来源: 最后更新:24-03-25 12:00:30

导读:最近,关于“熊孩子”的话题很热。苗妈发现,特别是快过年,那些火车上的哭闹魔王、扔鞭炮大师、主人沙发上
最近,关于“熊孩子”的话题很热。苗妈发现,特别是快过年,那些火车上的哭闹魔王、扔鞭炮大师、主人沙发上的武林高手,纷纷重出江湖,冲破家门,走向社会,给亲戚、朋友带来深深的心理阴影。

特别是苗妈昨天看到了这条新闻:

“2016年2月,贵州朱先生停车没多久,车就自燃。调取监控后发现,因车窗没关好,附近玩耍的孩子将鞭炮扔进车内,仅半小时,车体全部被烧毁,幸亏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简直是心惊肉跳,现在的娃,怎么啥都敢干?

苗妈也很怕,会把苗苗给带成“熊孩子”,平时言行教育处处注意,也会观察周围的妈妈是怎么带娃的。一般来说,“熊孩子”往往是家里有个“熊大人”,家长自己的言行就不注意,自然无法言传身教。可是,有的时候,苗妈发现有的家长自己素质也很高,甚至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育儿理论也是一大堆一大堆的,但是,孩子却越长越“熊”。

比如说苗妈有个同学小Y,自己是重点大学的硕士毕业,老公是公务员,平时都很注重礼貌,也很注意教育孩子,没事就在家攻读育儿书籍。

“可是,我家宝宝怎么越来越娇气,越来越自私了呢?”小Y跟苗妈打电话倾诉,语气里不无焦灼。

比如说,幼儿园元旦排练节目,小Y的儿子一个动作总也做不好,被老师纠正了好几次,也不认真学。老师批评了他,孩子反而大哭不止,一屁股坐到地上,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排练也没法进行。小Y来幼儿园接孩子,恰好碰到这一幕,尴尬的不行,只好连连道歉。

更可怕的是,孩子回家竟然再也不肯上幼儿园,连呼老师是“伏地魔。”

平时,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小伙伴,谁批评了几句或者跟孩子发生了矛盾,小Y说儿子都会特别记仇,怎么哄都哄不好,下次见面也不叫人,弄的小Y经常脸红脖子粗。

苗妈问:“那平时,如果孩子回家向你抱怨一些事,比如辛辛苦苦做好的手工老师却没有表扬,或者老师批评了他,你一搬会怎么回答?”

小Y说:“书上不都说要跟孩子共情吗?我一般也会努力跟上孩子的感受,比如说会回答’是啊,宝宝认真做了这么久,却没有得到表扬,好让人心疼!这是老师不对!“

听到这里,苗妈就明白了一部分事情的根源了。

小Y的确很注意跟孩子交流中的”共情“,这点是无可厚非的。”共情“ 理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确是必不可少的。

共情是就是站到对方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也称换位思考、同理、同感。它既是亲子沟通的基础也是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诸多不同:一是年龄相差二十几岁;二是社会环境显著不同,特别是处在新旧制度交替,社会巨变的年代;三是自然环境的不同;四是成长经历不同;四是文化素养不同……这些不同必然导致亲子之间在看待和处理问题上会有不同意见,并产生冲突。如果能用共情对待对方,很多冲突就能避免。

例如,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等等。

但是,苗妈觉得,小Y所谓的“共情”,却是一种“假共情”。

只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感受,努力去跟上孩子的步伐,中间却缺少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我们来看小Y和孩子交流中,处理事情的方式:

儿子:我做的手工那么认真,老师还没有表扬我!老师真讨厌!

妈妈:对啊,宝宝昨晚一直做到了九点呢!你说的对,老师的确很不对!

对话就此结束,孩子得到了暂时的情感上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安抚孩子就完了,还要启发他们自己积极的去思考问题。

因为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赞同、满足孩子的所有想法,得要有规矩。所以,表达共情与坚持规则并不矛盾,只是一个执行先后顺序的问题。先共情,再遵循规则,解决问题。

比如说,如果小Y和儿子的对话方式是这样的:

儿子:老师今天没有表扬我,可我的手工做的那么认真!老师真讨厌!

妈妈:那你一定很失望,昨天你可是做到了9点呢!

儿子:是啊,就是因为我的手工上没有涂上彩色的花纹,他们几个都涂了~

妈妈认真倾听。

儿子:而且我没有给千纸鹤的嘴巴捏出形状来……

妈妈:原来是这样,你才没有得到老师表扬是吗?

儿子:不过老师说了,我把花纹涂上,把嘴巴捏好,下次肯定会给我小红花。妈妈你一定要提醒我啊~下次!

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孩子的愤怒就不仅仅是愤怒,而是经历了从愤怒到自我反思的过程。

但是,在小y儿子的世界里,无论他多讨厌一个人,妈妈都会无条件支持。孩子被老师批评,妈妈表示理解并觉得老师不对,跟小朋友吵架,妈妈也充分表示自己宝宝受了委屈……孩子本来不甚确定的事情,由于得到了母亲的确证,得到了心理上的支持,于是更加坚定的认为,是“老师讨厌”,是别的小朋友是“坏孩子”。

孩子的心是敏感而纯洁的,这样的评价已经在他的心里形成了定论,老师就是讨厌,朋友就是坏孩子,连带爷爷奶奶,也都不对。因为妈妈说了,不是我的错,妈妈理解我,他们才是坏人。

如此说来,孩子怎么会不自私,怎么会不熊?

所以,当我们在与宝贝们交流的过程中,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共情。共情是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且能够通过理解,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疏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最后苗妈附上一份“共情”的小科普:

1.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

2.学会倾听

要有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比如点头、微笑、应答等。

3.表达尊重

要以尊重并且平和的态度表达自己与孩子不同的观点。

4.少问为什么

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你所问的为什么,只会给孩子带去压力。

5.积极回应而未必是事事认同

表达共情与坚持规则并不矛盾,只是一个执行先后顺序的问题。先共情,再遵循规则,解决问题。

6.细致表达自己的回应和态度

不要空洞地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今天打针没有哭,很勇敢”、他“被同学欺负一定觉得很委屈”等。

7.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

8.反应不要过于强烈,也不要过于冷淡

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标签: 孩子  老师  妈妈  儿子  自己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yzx/447115.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