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4-03-18 12:00:31
如今,我也经常会在朋友圈晒晒孩子做的一些令我感动的小事,有朋友在下面留言说:“你家的孩子可真是懂事,哎,为什么我家的孩子这么调皮呢?”
这句话听起来很熟悉,只是对象变化了,那个我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说起的“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我家的孩子,这真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我曾经一度以为:每一对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当然也是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的。然而渐渐的,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总有一些父母不喜欢夸奖自己的孩子,甚至当着孩子的面经常对别人讲,我家孩子怎么调皮怎么不听话怎么愚笨,然后略带遗憾地说,我家孩子要是有你家的那么懂事就好了。还有一些父母,喜欢把自己听到的“别人家的小孩”的故事将给自己的孩子听,他们说,你看某某家的孩子,成绩好,又懂事,又这么体贴父母...
这真是一件很奇怪却又普遍存在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比如父母期望找一个比较好的榜样来激励孩子?或者通过比较来刺激孩子更加努力?
作为曾经的当事人,和如今当事人的母亲,我觉得有必要根据亲身经验,来分享某些父母不曾知晓的,有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秘密,这个秘密将有助于改善家庭关系,也有助于帮助你的孩子更加爱你。
“别人家的小孩”真的那么好吗?
首先,父母应该认清一个现实:“别人家的小孩”真的比自己的孩子更优秀吗?他们的优秀事迹经得起反复推敲吗?孩子可以就此信服并以他们为榜样吗?
以“我家的孩子”为例,我会在微信上晒一些他做得不错的小事,比如他帮我晒衣服,或者帮我搅拌鸡蛋...看微信的长辈、亲戚和朋友们,他们总是说“你的孩子真乖”。
事实上那只是他做的所有事情里的一小部分而已,他依旧有调皮捣蛋以及倔强胡闹的时候,只是我没有写出来而已。我不想在公开的地方记下他的不足,只是在他调皮不懂事的时候和他直接沟通,这样我们可以私下解决掉问题,孩子可以正确理解我对他的期待和要求。
由此可见,父母常听到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些优秀的事迹,只是他们生活中的部分片段而已,而真正的问题已经在私下沟通解决掉了。
对我来说,这样一份沟通的建立来之不易。
他常对我说:“妈妈我喜欢你,所以我愿意听你的话。”我觉得不无道理,父母和孩子之间只有建立信任才能进行沟通,让孩子喜欢你的前提,就是让他感受到你的真心,不是来自父母的权威,而是来自像朋友一样的相互尊重和交流。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一度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正确沟通。他为什么哭,为什么总是撕碎我的书,为什么把图画在沙发上墙上画得到处都是,为什么不好好吃饭...在我没有答案的时候,我听到别人说“我家的孩子倒是会好好吃饭...”之类的话时,就会心生羡慕想,别人家的孩子可真好啊,为什么我家孩子就这样不懂事呢?
那时我像其他的在职妈妈那样,休好产假就上班了,下班回家只觉得累,只想翻翻手机信息,也没有兴致陪孩子玩幼稚的游戏,关于孩子的一切事宜只想丢给老人。所以我就更没有机会了解他观察他。
做全职妈妈是我的一个契机,度过了一段混乱期之后,我渐渐觉得陪伴孩子是一件和上班有同样价值,也许是更重要的事情。多和孩子说话,从孩子那里获得很多有趣又古怪的信息...
当我真正听见孩子的声音以后,孩子就会向我打开一扇不同的大门,同样的一件事情就会获得不同的反馈。
比如以前他突然走进厨房,我会感觉非常烦躁,怕他打碎碗或者碰到刀具弄伤自己,但现在我就很放松,可以把玻璃碗和鸡蛋交给他去自己搅拌,让他有事情可帮忙,他也很有责任感地信誓旦旦自己会很小心不会打碎碗的。
当我把这样一件有趣的小事放到微信上时,有朋友会说:“你家孩子可太乖了。”
可是,这件“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做的事情,你家的孩子没有做,不代表他做不到,可能大人没有给他足够的信任而已。
经常夸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坏处?
如前文所讲,别人家的小孩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孩子比你想象得聪明,他对那个人的了解可能比父母知道得多,“其实那个人没有那么好”,孩子知道这个真相。
所以,经常讲“别人家的小孩”不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也不足以强大到让其他的孩子信服,并产生积极的愿望去学习这样一个信息模糊的同龄人。
更可怕的是,它不仅不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可能产生负面的作用。
在我小时候,母亲每次满心羡慕地提起“别人家的孩子”时,我就会觉得反感,心里偷偷地想:“那个人又不是你的孩子,你那么开心干什么。”
这就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会嫉妒,为什么父母老是夸奖别的孩子?难道是因为我没有那么好吗?他们那么喜欢那个孩子吗?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从嫉妒到失落再到否定,这个心态孩子是不会告诉你的。
但是那种不安全感一旦产生,可能对动摇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父母总是对孩子提“别人家的孩子”,潜台词就是你不如别人好,那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暗示。
此外,如果孩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据他了解那个孩子并没有父母说的那么好,他可能还会觉得为什么父母这么愚昧,看不清事实...
不要觉得父母一定是具有权威的,父母的权威是建立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上,孩子爱你信任你,所以愿意宽容你,一旦失去孩子的信任,后果很严重。
这个影响可能会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在孩子叛逆的阶段,在孩子迷惘的时刻,父母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丧失了对孩子的影响力。
“他什么话都不愿意和我讲,以前不是这样的”,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如此苦恼,却不知道信任的裂痕是早就存在的。
我看过一个案例,有一位世人眼中很成功的母亲,她的女儿从知名的常春藤大学毕业,进入华尔街工作,但是她一直很后悔对女儿过去严厉(常用手段就是拿“别人家的小孩”来激励她),导致女儿现在对她十分怨恨,也很少联系。“女儿今后再成功,但如果与我不亲,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是来自孩子迟来的叛逆。当孩子不再信任你,你的话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怎么把自己的孩子变得那么好?
也许因为父母过于渴望拥有懂事、聪明、努力、优秀...的孩子,所以才会放大“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渴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拥有。
这属于挫折教育的一种范畴。
挫折教育是东方人喜欢使用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挫折中学得经验,获得成长的力量。我也相信挫折教育有其独特的力量,孩子能够从挫折中获得更加深刻动力。
但是,挫折教育不是适用于每个孩子的,也不可以长期使用。毕竟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坚强,有的柔软,有的孩子能在打击中奋起直追,有的则需要夸奖才会更加自信和努力,孩子比大人想象地更加复杂。
也许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对于父母来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花时间去认识自己的孩子。去了解、去观察,才能叫做认识,而不是想当然,如果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可能只能看到孩子的某个特征。
就我个人而言,用的是持续的记录的方法,除了微信上的某些“晒娃”行为,更多地记录在私下为孩子建立的单独文档(纸张本或者电子本都可以),尽量记录真实全面,包括孩子某些阶段出现的特殊言行,以及当时自己的应对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自己强化记忆,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同时也反省自我行为。
对于孩子的优点,我们不妨及时夸奖,多加称赞,但缺点则应该和孩子私下去沟通,也不要随意对别人谈论孩子的缺点,更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
这样的好处在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同时让孩子觉得父母非常尊重他。
我记得听过关于赵薇的一个访问,那时候她被普遍认为是“人生赢家”,主持人问她父母对于她人生的影响,她提了一件印象很深刻的事情:自己在学校是个特别调皮的女孩子,有一次家长被老师请到了学校,但是这次“访谈”之后,她神奇地发现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变得很好。后来她问父亲和老师说了什么,父亲说,也没什么,就是和老师讲,我家女儿有多乖,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孝敬奶奶等等...在此之后,她就告诉自己,要成为父亲口中那样的好女儿。
可见,孩子对于个人的尊重和理解是非常重视的。如果一昧利用家长权威,严厉要求孩子,过度使用挫折教育,可能就会和前面那位母亲一样,迎来孩子迟到的叛逆。而在人前人后及时维护孩子,给予孩子尊重感,孩子会给予同等的回报。
就像俗话所说的,“感情需要培养”,父母有必要为亲子关系建立一个“情感账户”,不断往里面存储情感。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多,你越了解孩子,你们的关系就越好。如果你常听见“别人家的小孩”的故事,可能他们正在实践这样一件事情。
怀孕之后还有房事对胎儿有影响吗?孕妇过夫妻生活对胎儿有影响吗?夫妻生活是婚后夫妇之间极正常和
孕妈这样用电脑 胎儿真的很“受伤” 1月14日信州区九价疫苗有多少份 1月14日信州区九价疫苗有多少份 2024全国网上年货节余干县分会场直播入口 河北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 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