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4-02-20 12:00:43
和同龄的孩子比,核桃在「社交」时似乎有点害羞。其余小孩两分钟就打成一片了,他往往很「高冷」地自顾自玩耍。有大量陌生小朋友在场时,我似乎能感觉到他的紧张。当然一旦花一两个小时和某个玩伴熟悉了,他们也会自在玩闹,可隔段时间没见,核桃又会忸怩起来。
总之,「慢热快冷」。
这一度让家里的长辈焦虑,说孩子太内向不好,要多引导,以后本事再大,没朋友可不行。念叨多了,也唤起我心里的隐忧。好像从迹象上看核桃是挺内向的。这念头在脑里转了几转,停下来仔细琢磨,就觉得不对:这不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嘛。
「内向」、「外向」恐怕是中国孩子遭受的最简单粗暴的评判了。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时间,也具有社交的需求。一方面高低程度不同,另一方面个体差异更大,远非两个标签所能囊括:有的人喜欢独自徒步旅行,踏遍人迹罕至之处,然后回到人群,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对于他们而言,孤独和分享同等重要,互为因果;有的人每天为家人朋友奔波操心,仿佛是最高追求,也许只因为一直没找到自我的价值;有的人朋友很少,但每个都是一生挚友,不需要很多交往就能心灵相通,三四年不见面,一坐下来彷如昨天。假如把所有人的人际关系描绘出来,会是怎样一副深刻复杂的全息图景,且不提这些关系和模式还在不断变化发展。
「内向」/「外向」的二分法标签,除了让我们偷懒不去看世界的真相,没有任何价值。
话说回来,我的隐忧、家里长辈的焦虑,却也和中国家长心中普遍的紧张不安一脉相承。是的,「焦虑」可能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关键词。焦虑孩子上什么兴趣班;焦虑如何占一个名校的「坑」(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焦虑学区房买不起;焦虑孩子性格太内向怎么办……
仔细想想,这种焦虑基于我们一直熟悉的教育比喻: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和老师是画笔,孩子能否「成才」,全看怎么画。问题是对于家长而言,白纸往往只有一张或少数几张,而自己从未练习过作画,这幅画作得怎样无比重要,责任却大半在自己身上,能不焦虑吗?
可是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孩子从来就不是白纸。三岁的核桃昨天作了他人生第一首诗,一共两行。他和妈妈在窗前各自发呆,妈妈随口念叨,「怎么还不天黑?」核桃说:「太阳落下去了/那只是它的光芒」(我加了分行符)。
在此之前,我们很少给他读现代诗,古诗也只有三四首大路货的五绝。我更多相信有些东西在他的「灵魂」(姑且名之)里,在适当的环境下被逗引了出来。他时不时会给我们惊讶,有些表现可以明显追溯到之前的经历或引导,还有一些根本无迹可寻。
十年的教育行业经验告诉我,比起白纸和作画,另一个比喻或许更加恰当:种树。孩子是植物,我们是园丁。植物从来不是白纸,它的基因中刻印了整个物种数亿年的记忆,它的种子里隐藏了上一代的命运和智慧。园丁也不是任意挥洒的画家,他得根据植物的习性和长势提供适当环境:阳光、水分、养料及其时间和比例。最关键的是园丁永远明白:最终让植物成长的是自然和植物本身。某种意义上,园丁只是做了「微小的工作」。
Momself常常提到一个观点,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控制力」这回事儿。教育的起点是首先承认我们无法控制孩子的成长。
「当我们承认一样事物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时候,我们之间才能拥有发展关系,辗转腾挪的空间。」当我们承认孩子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我们的个体,我们只能提供环境、施加影响,对于最后的教育结果无法完全控制的时候,真正的教育才开始发生。
反过来想,这不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吗?正因为无法掌控孩子,孩子才能给我们最大的惊喜。相信多年之后,我还能回味起核桃那两句「诗」带给我的喜悦。
2020年农历五月五行缺什么?起名要注意什么?孩子是上天给父母最特别的最贵重的礼物了,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所以
刘雨欣称家被偷空非炒作: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2月20日武汉计划停运列车一览表(武汉停运列车查询) 李思思离职央视100天后迎来综艺首秀(李思思在央视主持什么节目) 厦门CBA全明星周末停好车后怎么前往比赛场地凤凰体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