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022-09-14 15:01:34
国庆假期,在高铁上发生这么一幕:
一个约莫5岁的男孩子,在座位上一直动来动去,同时发出各种尖叫声。前座的一位少女实在忍无可忍了,回头对孩子的家长说说:“能不能让您的孩子不要再这么吵闹了?”
孩子的家长出乎意料的、没有像网上所说的那种“熊孩子他妈”的反驳行为,而是转头对孩子说“你别闹了,那位阿姨要生气了!”
小孩子看了一眼少女,又看了一眼他妈妈,安静了下来。
不知道各位家长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说过这么类似的一句话:你再这样我就要生气咯!
当孩子还小,听到家长说这种话的时候,会因为害怕家长生气而受到惩罚,于是停止当下的行为。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位小男孩。
家长有没有想过一点:孩子到底是因为知道了对错,所以停止,还是因为害怕家长生气带来的惩罚,所以停止呢?
孩子的大脑,可以理解为是statistical inference machine(统计推理机),也就是说孩子只能根据家长教导推测出最直接结论。
比如,从“你别闹了,那位阿姨要生气了!”这句话中,年幼的孩子只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阿姨要生气了,所以我不能闹了。
反过来说:只要阿姨不生气,我就可以继续闹。
这句话其实是在引导孩子“外归因”。
什么是外归因?
外归因是指存在于个人自身之外,影响行为发生的条件和因素,包括机会和他人影响、环境条件等。[1]
如果家庭中长期发生类似的对话,孩子会慢慢将这些经验内化(可以理解为自我消化)。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是非观是将事情矛头指向外部,包括指向父母。
孩子长大之后,就会习惯性地将责任归咎于别人,也就是外归因。
一名男同事X,每次做错什么事,都会将问题归咎于同事、领导甚至是合作商没有事先将问题说清楚。久而久之,加上B懒惰的性格,让他在公司里非常不受待见。
这是外归因带来的常见的坏处。
这位同事的做事方式难道是现在才形成的吗?难道是公司的环境下导致的吗?
当然不是!
父母的三观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其实,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已经在告诉你的孩子:原来世界是这样的。
孩子长大之后,想要再改变自己的观念,就很难了:因为这些观念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孩子自己根本就意识不到观念的正确与否。
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就要注意了:
1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也就是引导孩子适合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eider将归因方式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外归因即上文中所提到,将问题原因归为外部;内归因是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证。【2】
适当的内归因,有助于孩子的增强自信,并且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但是家长无需刻意引导孩子将任何行为都内归因,而是应该教育孩子正确认识事物本身。
如上文中提到,当遇到自己的孩子在公众场合吵闹时,家长可以这样教育孩子:你的吵闹,打扰到别人了,这是不礼貌的。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成人说的道理。脑科学相关研究表明,3-7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经逐步成型,可以很清楚掌握对错概念。
所以爸爸一定不能“省事”地教育孩子,更不能当个甩手掌柜,因为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做得每一个动作,孩子都会逐渐内化。
2培养孩子的“真懂事”
如果孩子总是一味的听取你意见,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从不让你担心,那你就真的要担心了!
国学老师许少锋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过这个问题,小孩太“懂事”,其实是在压抑自己迎合他人。
也就是孩子是在压抑自己的想法,硬性要求自己来附和父母和他人的期待。
代入一句话来形容这种看似很懂事的孩子:不在压抑中爆发,就在压抑中灭亡。
已经太多新闻报道这样的案例,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爸爸也可以自行代入一下这种角色,应该就能深有体会。
民主的家庭氛围,定时开家庭会议,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勇气。
当然并不是孩子所有的建议都需要接纳,但一定要仔细聆听孩子的想法。
当你用心去听时,就会发现,很多事情,不是孩子不懂,而是大人不懂。说不定,你可以从孩子的想法中获取新的生活灵感。
我们都离开童年太久了,所以越来越不懂孩子。尝试站在孩子角度来思考,这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2021苏惠保报销注意事项(2021苏惠保保险范围)若东吴人寿作出理赔给付的决定,将按照理赔申请人提供的银行账号,在
苏惠保买了之后在哪查看订单? 苏惠保订单中心在哪(苏惠保买了,详细的订单没看到) 苏康保和苏惠保有什么区别 苏康保和苏惠宝的区别 苏康保服务手册(苏康保保险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