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宝宝到了认生期怎么办 父母看准原因找到对策

来源: 最后更新:22-08-08 06:54:08

导读:大部分接触过小孩子的朋友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尴尬:看着小朋友很可爱,于是很友好的与他打招呼或者想要抱抱

大部分接触过小孩子的朋友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尴尬:看着小朋友很可爱,于是很友好的与他打招呼或者想要抱抱他,但是小朋友都是果断的拒绝。这时候很多人都会自嘲:“看来是叔叔/阿姨长丑了”。其实,小编要告诉你,这个还真的不是你的原因,因为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经历一个所谓的“认生期”,这个时期陌生人和一般熟悉的人,宝宝基本上都是拒绝的。

这个“认生期”是宝宝心智发展和社会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宝宝是社会性发展的必经阶段。所以,在这个时期,家长一定要注意对宝宝的引导,而且千万不要忽视了后天对宝宝认生的影响!所以现在小编就带着家长来看看什么原因会造成宝宝有“认生期”呢~~碰到宝宝“认生期”,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1、父母批评过多

专家称,如果孩子一做错事,父母任意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胆怯。

怎么办:

年幼的孩子大多以大人的看法产生自我认识,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情感要保持稳定,避免忽冷忽热,也不要将你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小宝宝身上。尤其不能以“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给谁谁”之类的语言威吓孩子。宝宝有了安全感自然会更大胆地去接触陌生的人和环境。

2、父母包办太多

如果父母对孩子包办过多,孩子的自主性便难以得到发展。大部分父母都会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而事事代劳,家长的这种包办溺爱只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对一些事物形成胆怯心理。

怎么办: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放任自由,多鼓励孩子大胆一点去探索他感到有趣的事物,“妈妈看着你,不怕”多给他一些“强心剂”能够让宝宝克服胆怯的心理。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挑战与锻炼,在生活中让宝宝多帮忙参与,培养他的独立性。

3、宝宝自我保护

认生是宝宝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在他看到陌生人时,他意识到家人和陌生人是不同的个体(6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表现出敏感反应),孩子害怕这个陌生个体给他带来伤害,因此,就以敏感闪躲,甚至大声哭闹的激烈方式来向家人传递自己害怕的情绪,以此得到家人的保护。

怎么办:

家长可以在孩子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有意识地带孩子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孩子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孩子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人和陌生环境。

4、宝宝的天性使然

宝宝认生是社会性发展必经阶段,因而每个宝宝在0-3岁期间都会产生认生现象。但如果在宝宝3岁以后仍然非常认生,不愿与陌生人相处,那就要考虑孩子的个性因素了,毕竟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敏感。也有一些孩子连去幼儿园都表现出退缩和回避,这说明孩子不是故意挑剔和拒绝,而是天性使然。

怎么办:

对于天性使然的宝宝,家长首先要坚持的原则就是不强迫。有些父母觉得强行把宝宝放到陌生人的怀里,就能够锻炼他,改掉他怕生的“坏毛病”。结果导致宝宝抗拒心理更严重,适得其反。

妈妈可以从宝宝比较熟悉的人开始入手,让孩子逐渐接触“熟悉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孩子一点点地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5、宝宝缺乏社交活动

有的家长很少带宝宝出去玩耍,与人接触少,缺乏锻炼。家长不要因为宝宝害怕就刻意避免他与陌生人接触,这样对缓解孩子认生的问题有害而无利。

怎么办:

为宝宝创造更多与陌生人群接触的机会,比如带宝宝到公园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或者带宝宝走走亲戚,帮助他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

有时叔叔阿姨想要亲亲抱抱宝宝,但是怕生宝宝显然很惧怕这种亲密接触,也不喜欢被人盯着看,所以如果他不愿意就不要勉强他,也不要贴“害羞”的标签。

你可以将宝宝抱在怀里,在保持一定的距离下先和朋友聊聊天,让宝宝有时间去适应眼前这个陌生的脸孔。宝宝放下戒备了,自然会主动示好“陌生人”——宝宝会盯着他看,或者指给他看一些东西。

小编要提醒家长,不能为了不让别人“尴尬”,就强迫孩子去接受他不想接受的人或者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只有慢慢的在这些日常中为他做出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成长才会是健康的~~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85841.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