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孩子拖拉磨蹭都是被你给催出来的 90%家长都中招!

来源: 最后更新:22-08-06 03:45:12

导读:做事拖拉、磨蹭是孩子们的通病,为了能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大多数家长选择的做法是重复的催促,不停的督

做事拖拉、磨蹭是孩子们的通病,为了能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大多数家长选择的做法是重复的催促,不停的督促。

起床叫3遍,做作业叫3遍(中途一会还要吃水果,一会又要上厕所,一会还要喝点水),晚上睡觉就更别提了,不催个10遍8遍根本就是无动于衷。

也许你以为催促能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但到头来才发现,原来孩子拖拉磨蹭的毛病不但一点没改,反倒是变本加利日愈严重了起来。真是一把辛酸一把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这样呢?为什么怎么催都改不了呢?

▼ 看看下面这些瞬间,孩子多少次激怒了你?

▷ 早上赖床,上学快迟到了还不起来;

▷ 一边吃饭一边玩,一个小时都没吃完;

▷ 出去玩耍很久还不愿意回家,怎么催都不听;

▷ 半个小时的作业,两个小时才做完;

▷ 洗漱完后还想玩,死活不要去睡觉,把你的督促当成了耳边风...

孩子为什么会拖拉?其实很多孩子的磨蹭,是我们家长给催出来的

孩子做事一慢,我们就忍不住去催催催,希望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苦口婆心,以后“不待扬鞭自奋蹄”。

可实际上,我们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

我们回看一下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一位妈妈说,女儿窝在沙发上看动画到10点多,催三遍才肯乖乖睡觉。

那么问题来了:女儿真的不知道10点半就应该准备洗漱睡觉了吗?

其实,这些规则女儿都知道、都明白。而她之所以会赖着不动,是因为对妈妈长时间的唠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赖。

当妈妈催第一遍的时候,她一点都不在乎,因为她知道妈妈只是打个预防针,反正还会再催的,于是继续安心看电视;

当妈妈催第二遍的时候,她心里有点准备了,预感到妈妈可能会发火,所以抓紧最后的时间多看一会儿;

当妈妈催第三遍的时候,她知道妈妈真的发火了,再不去睡觉真的会挨揍,所以才起身去洗漱、准备睡觉。

时间长了,孩子做事的标准不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而是“妈妈有没有催”。妈妈催的才是紧急的,妈妈不催的一概不去主动做。

给父母的建议:

慢慢戒掉唠唠叨叨、连哄带骗的催促,对孩子下达的指令时,内容要简单明了,态度要和善,语气要坚定:“宝贝,现在已经10点了,妈妈允许你看最后5分钟,5分钟后必须开始洗漱,明白没?”

父母帮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有的家长嫌孩子吃饭慢,就给孩子喂饭,不让孩子自己吃了;嫌孩子书桌乱糟糟的,就去帮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学迟到,就帮孩子穿衣服……

虽然父母都是出于好心,但是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剥夺了孩子一次锻炼、成长的机会,到头来人家孩子都能自己吃饭、穿衣服了,咱家的还得喂、还给帮忙穿衣服。

而且父母为孩子代劳太多,还会让孩子滋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有些事不愿意做就不做、想磨蹭就磨蹭,反正有爸爸妈妈跟在后面“擦屁股”

给父母的建议: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用来锻炼、练手的事情,一共就那么多,你替孩子做了80%,孩子就只剩下20%的成长空间;你要是只替孩子做20%,那孩子就获得了80%的成长空间。

所以,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无休无止的呵护,而是让孩子适当面对风雨,尽快成长起来。

正确的引导,比催促、责骂更有效

有些孩子的磨蹭,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

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因为孩子真的不知道大人口中的“5分钟”“半小时”“一小时”到底是多长一段时间。

于是,你火急火燎地冲孩子嚷:“快点,还有5分钟就迟到了!”而孩子还以为5分钟是段挺长的一段时间,继续慢慢悠悠地该干嘛干嘛。

像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利用计时器或者闹钟来帮忙,当你要求孩子“5分钟洗完脸”“10分钟写完生字”时,设定上相应的时间,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感受“5分钟”“10分钟”“半小时”到底有多长。

有的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对家长要求干的事没兴趣,故意磨磨蹭蹭表达不满。

这种情况的话,就要跟孩子好好交流,问清楚他为什么不喜欢这件事,然后你们共同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得解决办法。

有的孩子磨蹭,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写作业的时候东瞧西看,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严重影响了效率。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就问问孩子都有哪些作业、想先做哪一门后做哪一门,提前在脑袋里有个规划。

到家后,不用先急着写作业,先把吃饭、喝水、吃水果、上厕所这一套都弄利索,然后开始写作业,而且在写作业途中不再允许随便吃东西。这样时间一长,能慢慢提高孩子的时间规划能力,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不过在这里需要提醒各位家长一句:给孩子制定时间表,一定要考虑孩子做事的速度以及事情的难度,不要过度要求孩子,否则,长时间完不成任务,反而会使孩子产生挫败心理。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84867.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