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95后女孩为练习独竹漂曾落水千次 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虫等叮咬

来源: 最后更新:22-07-02 04:43:24

导读: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水上漂”这种行为只有影视剧中才会有,现实中不太可能存在。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是有的,

网讯,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水上漂”这种行为只有影视剧中才会有,现实中不太可能存在。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是有的,而且还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练习这种技艺很艰苦,其中,有一位95后女孩为练习独竹漂曾落水千次,她说: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虫等叮咬等等。

95后女孩为练习独竹漂曾落水千次

95后女孩为练习独竹漂曾落水千次 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虫等叮咬

95后女孩练习独竹漂

95后女孩杨柳,是独竹漂技艺传承人。她讲述绝技独竹漂练成背后:7岁接触独竹漂,18年坚持练习,曾落水数千次。“江面表演看上去很美,但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冬天河水冰冷刺骨,还常会被毒虫、蜜蜂、蚊子叮咬…”但她说,如果没人愿意吃苦,技艺就会失传,“这是一种缘分,再苦再累都不怕”。

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贵州多地都有该项目活动。

随着时代更迭,便捷的交通工具面世,独竹漂则渐渐变成了一项近乎失传的技艺。

2009年,独竹漂正式入选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5后女孩为练习独竹漂曾落水千次 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虫等叮咬

独竹漂

动作技巧

独竹漂又称独竹舟,俗称划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于一根直径大约15厘米,长约8米以上的笔直楠竹上作水上载体。手拿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的笔直小竹竿当桨,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驾舟乘风破浪搏击激流险滩,或轻拈竹竿稳立舟上悠闲荡舟水面。其形其态美观大方,动作协调连贯一致。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

制作材料

独竹漂所用的竹子,是大头直径在15厘米以上无扭曲的大毛竹,其浮力足以承载一个人的重量。这种大毛竹要在毛竹林海的深处,水土丰茂的阳坡上才能选到,大的直径可达20厘米左右,高度10多米。用作独竹漂时,截取8米左右的长度,无需任何加工,自然风干20多天。划行用的划竿则选用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匀称笔直的班竹或水竹,独竹漂手上竿后就靠这根划竿前行倒退,平衡转向。

起源:

95后女孩为练习独竹漂曾落水千次 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虫等叮咬

竹子

秦汉起源

独竹漂约起源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时间。当时播州盛产楠木,为最好、最珍贵的建筑木材,被朝廷所专用。

当时朝廷派采木官,到刚刚开始被外界所知的播州原始森林赤水、习水一带采办楠木等。过去赤水河不通航运,楠木又很珍贵,遂每一棵木料委派一人或多人运送,到长江边再绑成排或用船运至江南,转运京城。在漫长的运木工作中,人们逐渐习惯站在独木上撑竿运送楠木,并竞争嬉戏、打闹而演变成为一种水上游戏。长此以往,就将这项活动作为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固定下来,称为独木漂。

清初发展

到清初,楠竹发展起来,人们发现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将独木漂改成了独竹漂,每年端午涨水时,习水土城的居民和城郊农民就会成群结队,在河里进行独竹漂比赛,如果有人掉水了,就会赢得一阵阵得开心的笑声;胜利者则被簇拥着敬酒敬茶,戴上大红花,出尽风头。

当代考证

1998年,赤水复兴马鞍山发掘的汉晋时期的古崖墓群中,有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就有一幅一人双手持竿立于一独木上的石刻图案。后有诗云:“茅台斜阳映赤水,残阳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

这个石刻文物表明,赤水河流域的“独竹漂”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战国、秦、汉时代的赤水河流域属于古夜郎国的核心地区。夜郎国就是竹国。夜郎王就是竹王。“独竹漂”是早期生活在江边的夜郎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相关推荐

今明福建部分地区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福州未来一周多雨水

河北今明两天雷雨多发局部中到大雨 石家庄唐山等局部有大风冰雹等强对流

江西降雨增多增强明迎大暴雨 南昌今明雷阵雨活跃

上海今多云转阴最高气温27℃ 明后天迎降水

四部门发文制止天价月饼等现象 对单价超500元的盒装月饼重点监管

6月11日环境气象公报:华北黄淮等气温高利于臭氧生成

今湖南南部多地有暴雨 长沙今有小雨最高气温29℃

重庆今明部分地区中到大雨 中心城区最高气温26℃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64376.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