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青铜时代是哪个朝代 青铜时代是在什么朝代

来源: 最后更新:22-06-26 05:39:25

导读:是夏商周朝代,我国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被称为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

  导语:众所周知,我国有一个时代叫作青铜时代,这个时代是指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青铜时代是哪个朝代?青铜时代是在什么朝代?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青铜时代是哪个朝代

青铜时代是哪个朝代 青铜时代是在什么朝代

青铜

  是夏商周朝代,我国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被称为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夏朝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始,但这一时期青铜兵器的数量不多,主要仍使用石、骨、木制原始兵器。商周时期,军队与战争规模扩大,对兵器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避免遭到更大杀伤,还开始用青铜制造各种防护装备。与此同时,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为制造青铜兵器和青铜防护装备创造了条件。因此,商周时期兵器和防护装备的面貌大为改观,它们铸造精美、种类繁多,成了这一时期刀光剑影战争奇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时代是哪个朝代 青铜时代是在什么朝代

  青铜图

  青铜时代简介

  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故名青铜,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性能良好。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中国则在公元前3000年前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青铜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伊朗南部、美索不达米亚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欧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铜较晚,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中国则在公元前3000年前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青铜时代是哪个朝代 青铜时代是在什么朝代

  青铜图片

  青铜时代的发展

  中国步入青铜时代,大体经历了早、中、晚期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早期。

  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见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间。

  加上山西夏县东下冯、山东岳石文化、辽宁长城东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化等,都相继出现了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在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人殉和 人牲。

  上述遗址的放射性碳 素 断 代(见考古年代学)年代,正好在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纪年范围内,这些遗址应是夏王朝时期的奴隶制文化类型 ,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2、中期。

  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

  此时期的前一段,是商代早期,约当公元前16~13世纪,以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 ,此时期奴 隶 制 国 家进一步发展,青铜器数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礼器,贝币大量出现,人殉、人牲更为普遍。

  后一阶段 ,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约当公元前13~前10世纪(穆王以前)。

  此时中国青铜时代达于鼎盛,也是奴隶制发展的典型时期。

  3、晚期。

  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阶段。

  此时期列国都城形成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金属货币大量流通。

  青铜铸造工艺取得突出发展,出现了分铸法、失蜡法等先进工艺技术。

  湖北铜绿山发现的古铜矿,证明当时在采矿、配矿、冶炉砌筑及冶炼方面均达较高水平(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业才逐渐衰落。

相关推荐

比利时属于哪个国家 比利时是属什么国家

仁怀市属于哪个市 仁怀市是属什么市

带鱼生活在海底多少米 带鱼生活在海底几米的位置

江南水乡是哪个城市 江南水乡是指什么城市

风力发电机一圈几度电 风力发电机转一圈有多少度电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57022.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