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为宝宝“灭”火 妈咪有绝招

来源: 最后更新:23-12-14 03:45:11

导读:上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通常喜欢吃油炸食物的人,较容易上火。另外,喝配方奶粉的婴幼儿,也容易出现上

上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通常喜欢吃油炸食物的人,较容易上火。另外,喝配方奶粉的婴幼儿,也容易出现上火。

从中医角度讲,“上火”的显示首要有颜面潮红、嗓子干、咽部痛苦悲伤、大便干燥、性格焦躁,小婴儿还可以泛起面部多次湿疹、睡不牢固等情况。

怎样知道孩子有没有上火呢?老中医教的:每天给孩子洗澡时或哄睡觉前注意观察孩子的几个关键地方--- 

上火后的常见症状:

1. 肛门:小孩子的肛门正常时是粉红色的,肠内有热时,就会呈现红色,颜色越深,说明体内火越大。 

2.眼角:如果眼角有眼屎出现,说明孩子有肝火了,这时的孩子往往容易发脾气,不听话。

3. 舌头:小孩子的舌头、舌边若是发红,说明有心火了。

4. 嘴角:仔细观察,有些孩子经常口角有“白茬儿”,是口干引起的,说明有了脾火。

5. 大便:每次孩子大便时,家长都应观察孩子,是否便得轻松,顺利,孩子表情如何。如果孩子很痛苦,很费力才便出来,大便又不是软黄便,同时还有口臭,那就是有胃火了。 

6 ,手心:经常摸摸孩子手心儿,如果是凉凉的,潮潮的,那就放心了。如果是干热干热的,晚上还出汗,那就是有虚火了。

为宝宝“灭”火 妈咪有“绝招”

1、给孩子喝些绿豆汤或绿豆稀饭,绿豆性寒味甘,能清凉解毒,清热解烦,对脾气暴躁、心烦意乱的宝宝最为适宜。

2、多个孩子吃些水果,

如柚子、梨:性寒味微酸,除能清热外,其特点是能清润肺系,对于肺热咳嗽吐黄痰,咽干而痛的宝宝极适宜。

荸荠:其性微寒,果汁丰富,凡热病后余热未净的心烦口渴、口舌生疮、便干尿黄等宝宝都非常适宜食用。

杨桃:性寒,味酸甜,清热生津,内火炽盛、口腔溃疡破烂的宝宝最适宜。

3、多吃些清火蔬菜,如白菜:性微寒,有清热除烦,利二便的作用。芹菜:性寒凉,能去肝火解肺胃郁热,容易“上火”的宝宝常食有益。

莴笋:性微寒质地脆嫩、水分多,功效特点为清热、顺气、化痰。适合肺胃有热的宝宝食用。

茭白:性寒凉适合心经有热、心烦口渴、便干尿黄症状的宝宝食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莲藕:性平寒,最好生食或捣汁,功效是清热生津、润肺止咳,若与梨汁和匀同服其效更佳。

茄子:性寒凉,可以清热解毒,给易“上火“的宝宝食用时不要用油烧的方法烹饪,可以采用蒸茄子的方法。

百合:性平微寒,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功效,对热病后余热未清,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诸症均有疗效。

苦瓜:性大凉,味苦,泻六经实火,是一味苦寒清热食品。

4、适当服用中药小儿化食丸  

适用于平日食欲好、食量大、口渴便秘、手心热、烦躁易怒,夜间睡眠不安的小儿。

对小儿食火内热引起的停食停乳、呕吐腹胀、口中有异味、大便干结、小便黄少有效。

如何有效预防宝宝上火?

1、保证宝宝睡眠充足,儿童睡眠时间稍长,一般为10个小时左右。人体在睡眠中,各方面机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修复和调整。

2、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易“上火”,应该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水要多喝,保证每天至少在8杯以上。

3、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4、在饮食方面,多给孩子吃一些绿色蔬菜。如:卷心菜、菠菜、青菜、芹菜。蔬菜中的大量纤维素可以促进肠蠕动,使大便顺畅。

5、平时多注意控制孩子的零食,不购买或给孩子少吃易“上火”的食物。比如:油炸、烧烤食物。少吃瓜子或花生、水果中的荔枝。尽量少喝甜度高的饮料,最好喝白开水。

6、让宝贝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1-2次。肠道是人体排出糟粕的通道,肠道通畅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

因此,可以多给宝宝吃苹果、芹菜、西瓜、香蕉等水果,全麦面包、玉米粥也要常吃,粗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7、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注意不要给宝宝穿得过多,和大人一样或比大人多穿一件即可。

8、家长不要想当然地给宝宝食用各种补品,以免燥热生火。

9、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出生后最好给予母乳喂养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因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不会“上火” 。

宝宝上火饮食禁忌:

忌:食羊肉、炸鸡、炸鸡、辣椒、巧克力

宜:多喝水、多吃水果、多吃蔬菜和粗粮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412606.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