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时隔25年,中央国家机关精减编制再有新要求

来源: 最后更新:23-03-08 10:58:21

导读:时隔25年,中央国家机关精减编制再有新要求,财政,国务院,党政机关,精减编制,中央国家机关

撰文 | 董鑫 高语阳 李岩 刘艺龙‍‍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作为大会议程之一,国务院机构方案改革备受瞩目。

3月8日,新华社发布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共涉及13项重要变化,其中一项为“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对于精减后少数部门超编问题,给予5年过渡期逐步消化。



视频截图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这是时隔25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再次出现对精减人员编制的目标要求。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张克在接受政知君采访时强调,精减收回编制并不意味着大规模人员分流。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改革已经进行了8次,分别是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

其中,前4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都涉及了大量人员编制的变化。

具体来看。

1982年的机构改革历时三年。 改革后,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 的 工作人员从5.1万人减为3万人,缩减了41% 。

1988年机构改革之后,国务院66个部、委和局的人员有增有减。 有32个部门共计减少了1.5万多人,还有30个部门共计增加了5300人。 增减相抵,当时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但由于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缩减的机构很快又膨胀了起来。

臃肿的机构和庞大的队伍大大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1980年全国行政管理经费开支为66.8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5%。 到1990年, 这笔开支 已达 到333.5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9.7% 。

1993年3月,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了机构改革方案,这也是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讨论通过机构改革方案。

随后,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各部门原有行政编制41300余名。方 案要求,各部门无论是保留,还是新设置的,都要严格定编定员,人员要减少20%。

1998年则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历史上精减人员力度最大的。

方案提出的目标是精减50%。 实际 改革 以后国务院系统的 行政编制由原来的3.23万名减至1.67万名,精简了47.5% 。

公开报道显示,此后2003年到2018年之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都没有列出精减人员编制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2018年,虽然机构改革方案没有专门提出精减人员的内容, 但新华社的新闻 稿中透露了编制方面的变化。

2019年7月6日,新华社发表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纪实。文中提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那次机构改革涉及180多万人。

中央层面,有39个部门重新制定了“三定”规定、25个部门调整了职责。重新制定“三定”规定的部门,同划入时的基数相比,精减编制713名,精减比例为3.1%。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报道机构改革方案

今年机构改革方案说明中提出“精减5%”目标,这意味着什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张克在接受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采访时表示,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这个比例设置,是机构改革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原则的重要体现。

他强调,精减收回编制并不意味着大规模人员分流,方案说明中也提到,对于精减后少数部门超编问题给予5年过渡期逐步消化。

张克指出,除了精减编制,从说明来看,这次的改革方案也规范了人员编制,对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做出重要部署。


国务院机构方案改革备受瞩目

张克表示,此前,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使用编制不统一,既有公务员编制也有事业编制;金融监管部门人员的工资待遇标准高于其他党政机关同级别人员。

本轮机构改革明确了金融监管机构属性,为加强金融系统干部队伍管理,将其工作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标准。

“总之,精减编制是为了优化党政机关人员的规模和结构,并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的使用效益。”他说。

资料 | 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政府网、‍‍‍‍‍‍中国机构编制网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财政  国务院  党政机关  精减编制  中央国家机关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389584.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