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1岁、2岁、3岁都适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标准动作图解

来源: 最后更新:23-03-05 12:02:24

导读:生活中孩子被食物噎到、卡住的事情时有发生,妈咪们对于宝宝吃进嘴里的东西,真的是防不胜防,尤其是1-3

生活中孩子被食物噎到、卡住的事情时有发生,妈咪们对于宝宝吃进嘴里的东西,真的是防不胜防,尤其是1-3岁的婴幼儿,由于他们处于不懂事、也听不懂话的年纪,所以,要管教起来比较的难。一不小心孩子就被花生米、饭粒、黄豆、或者纽扣给噎到了,东西卡在喉咙处,看着孩子难受妈咪也跟着着急。

海姆立克急救法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听说过它,它是利用对腹部的冲击力,而使卡在气管、喉咙部位的东西,可以取出的方法。以下为大家带来——1岁、2岁、3岁都适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标准动作图解,妈咪们赶快get起来吧。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

利用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被突然的冲击,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这股带有冲击性、方向性的长驱直入于气管的气流,就能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

1岁、2岁、3岁都适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标准动作图解

气道异物梗阻有一个国际急救方法,海姆立克急救法—海氏手法。海姆立克急救法是行之有效的婴儿吸入异物的急救方法,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学会这种急救方法,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非常实用。

1、对于3岁以内的宝宝,救护人员可以把宝宝倒立抱起来,一只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用手捏住孩子颧骨,让其脸朝下的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另一只手拍打其背上拍5-6次,如果异物已经吐出来,就可以停止重复这个动作。

2、如果异物未吐出,可以把孩子翻过来,让宝宝躺在坚硬的地面上,或者抢救者跪下,把宝宝放在两条腿之间,宝宝的面朝前,抢救者用两手的中指或者食指,放在宝宝胸廓和肚脐下的腹部位置,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是千万不能用力过猛,以免伤了宝宝的内脏,这个动作可以重复做,直到宝宝把异物排出。

3、对于3岁以上儿童:在孩子背后,双手放于孩子肚脐和胸骨间,一收握拳,另一手包住拳头;双臂用力收紧,瞬间按压孩子胸部;

4、持续几次挤压,直到气管堵塞解除。

如何预防宝宝噎食的建议:

孩子噎食出现的特征:进食时突然不能说话,并出现窒息痛苦表情;患儿通常用手按住颈部或胸前,并用手抠口腔;如为部分气管阻塞,可出现剧烈咳嗽,咳嗽间有哮鸣音。

1、给小孩吃花生、瓜子、果冻等食

甜甜的果冻,香脆的瓜子和花生,这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可稍不留神,这些东西就有可能成为噎住孩子的"危险食物"。原因是这些食物体积比较小,很容易噎到孩子。

建议:

家长最好不要让5岁以下的孩子吃这些食物,因为幼儿咽部发育远不成熟,吸食食物时很容易被堵住气管,严重的还会导致窒息死亡。因此,为了预防孩子被食物噎到,家长们最好先把食物弄碎去核后再给孩子食用,吃的时候也要注意。像果冻这类食物,建议不要一整颗给,可以先弄碎后再给幼儿食用。

2、小孩吃饭时大哭或大笑

孩子吃饭时有些家长会为了哄孩子而逗他笑或者吓唬孩子而把他惹哭了,如果孩子在吃的时候一边玩耍说笑,食物就容易从咽门掉进气管里卡住。

建议:

即使是孩子吃饭时,家长也别去逗孩子笑,不能和孩子打打闹闹,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安静、平静地吃饭,尤其不能刺激或惊吓孩子。孩子一旦受惊,非常容易被卡住。

3、细小物品没有摆放好

孩子对细小的东西会比较感兴趣,一些能放进孩子嘴里的物品如果没有放好,孩子能轻易接触到很可能就会被孩子当作食物拿来吃。吃进去的这些东西不仅容易使孩子噎着,一旦被孩子吞进去后果可能更严重。如果婴幼儿吞下圆滑的小物品还能随大便排出,但如遇到尖锐物品就容易卡在食道或消化道内,只能通过手术取出,情况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

建议:像铅笔帽、橡皮头、绣花针、磁铁、塑料片等这类细小物品一定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保证不让他拿到危险或不卫生的、细小的物品。并且家长要经常有意识地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

小编的话:其实,妈咪们想要预防宝宝被食物噎到的情况,首先,应该杜绝一切的危险的发生,要告诉孩子在进食时需要细嚼慢咽,告诉孩子细小的食物有可能会卡住喉咙,还要告诉孩子吃东西时不要讲话,只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可能尽可能的杜绝不好的事情发生。

以上的1岁、2岁、3岁都适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标准动作图解,妈咪们可以快速收藏哦。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388529.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