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美国疫情专家发声:这样对待中国,是没有意义的

来源: 最后更新:23-01-02 02:43:52

导读:美国疫情专家发声:这样对待中国,是没有意义的,美国,病毒,中国,毒株,流行病学,世卫组织

来源:环球时报新媒体

去年年底,中国开始调整防疫政策并放宽了出入境相关的防疫限制。然而,一些原本要求中国尽快“放开”的国家,却反而开始对入境的中国旅客大加限制。

对此,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多名美国的疫情专家就表示,这种做法没有意义。

从《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来看,这些国家之所以会对中国旅客采取入境限制,似乎是担心随着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中国国内随之出现的感染潮可能会令新冠病毒突变出新的毒株。

但来自世卫组织和美国多家科研机构的专家表示,中国目前流行的新冠毒株之前已经在其他世界各地传播,所以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新的毒株,而不仅仅是在中国,所以对中国采取入境限制是没有意义的。


媒体报道

其中,世卫组织的流行病学专家玛丽亚·范·科克霍夫就表示,这种病毒已经在全球大面积传播了,所以任何地方都有出现新毒株的风险。

而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流行病学专家杰弗里·沙曼(Jeffrey Shaman)虽然预测中国在2023年可能会有数亿人感染,但他也对限制中国旅客入境表达了反对意见。

“我觉得这么做是没道理的”,沙曼表示,“旅行禁令的目的看似是为了把病毒挡在境外,但鉴于病毒已经到处都是了,这么做是没有道理的”。

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机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的免疫学专家克里斯蒂安·安德森(Kristian Andersen)亦认为,这种对中国出现新变种毒株的恐惧,是“完全搞错了方向”。

他认为真正应该做的,是建立起一套对国际航班的废水进行基因测序的项目,然后将这一项目与各国国内的废水观测项目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新冠病毒毒株进行更完整地观测。


报道截图

延伸阅读:

媒体:一大波攻势瞄准中国疫情防控 外交部严正驳斥

众所周知,当我国对新冠病毒严加管控时,国外一片哀嚎,怀有各种心思之人皆鼓动中国放开管控。如今,国内新冠主要毒株奥密克戎毒性减弱、被贬级管理,放开已成为事实,国外却又开始哀嚎了。

它们又在哀嚎什么呢?原来,西方媒体认为中国放开后,激增的中国游客将带来不可预知的新冠病毒变种威胁。日本、美国、印度等国家都要求中国游客必须出示核酸报告,而意大利则宣布将对中国游客采取强制落地检测措施,相关检测费用更是高达90欧元,摆明了就是要坑中国人的钱。



资料图

他们当初说,中国的封控让许多国家蒙受了巨大损失,中国经济在西方国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不少人忧心忡忡,因此,西方一直盛行“与中国脱钩”的说法。然而在放开后,西方媒体又开始攻击抹黑中国,尽管它们认为中国的放开对世界经济复苏有利,但同时认为这是中国不再重视人民生命安全的做法。总而言之,无论中国做什么,他们永远能找到理由说中国的坏话。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驳斥道,“有关说法完全违背事实,违背科学,纯属别有用心的抹黑之辞”。汪文斌说,三年来,中方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流行冲击,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大范围流行传播,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资料图

反观西方各国,早早的沦陷已让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被迫放开也并没有给各国的经济带来缓解,唯独中国在2020年的高压环境下仍旧坚韧不拔、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个别西方媒体刻意炒作歪曲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却对本国经历的诸多防疫乱象和付出的沉重代价避而不谈,这完全是双重标准。

如今,中国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汪文斌表示,当前防控的工作重心由防控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这既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



资料图

数据显示,中国的重症率、死亡率不仅全球最低,中国的人均寿命甚至还提高了接近1岁。汪文斌强调,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已经取得的防疫成果是不可否认的。

尽管有部分国家对我国耍小手段,但大多数国家仍旧对我国的放开持乐观态度。法国、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等国大使馆、旅游局纷纷在微博发帖,欢迎中国游客到访旅游。而那些对中国游客表现出不友好态度的国家,无疑是在一个关键节点上昏了头。

标签: 美国  病毒  中国  毒株  流行病学  世卫组织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366300.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