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12-13 08:01:31
·杨振玉
与袁隆平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编辑:田亮
杂交水稻界素有“南袁北杨”之说,“南袁”即袁隆平,“北杨”指杨振玉。
如今,“南袁北杨”俱往矣!
日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发布讣告:
“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杂交粳稻奠基人、农业部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成员、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原主任,辽宁省第六届政协委员、辽宁省科协原副主席、沈阳市政府原科学顾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室原主任杨振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08日05时09分在辽宁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5岁。”
世界杂交粳稻的奠基人
杨振玉1927年11月出生于江西丰城,194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但在看到当时农业生产落后、人们温饱都不能自给自足后,他毅然转到农学专业。
当时正值全国人民抗美援朝热情高涨,身为热血青年,他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报国之心,报名加入保家卫国的大军。
战争结束后,他重新考入了沈阳农业大学,继续深造农学学业,1957年毕业后,一直在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
“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对农民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亲切感,我从心里觉得搞农业扎实。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随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能为这些最穷苦最善良的人做一些事情,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杨振玉2007年接受采访时说。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远征介绍,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堪称我国第二次水稻绿色革命,杨振玉正是看到杂交水稻发展前景和北方水稻的差距,主动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是绿色的革命,不能没有北方杂交粳稻。
1971年到1991年,杨振玉频繁往返在沈阳和三亚之间,用20年换取了杂交粳稻40个世代。他常常在千里征途中把稻秧抱在怀里、把稻茬拎在手中带往育种基地。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就有农业科研单位在崖县(今三亚市)、乐东和陵水县进行科研育种,到70年代中期,这三地由此逐步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
·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1973年10月,湖南省农科院的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4年,辽宁农科院的杨振玉首创“籼粳架桥”技术,成功地选育了世界第一个“人工制恢”粳型恢复系C57,并在中国北方大面积实现了杂交粳稻的种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的国家。他也由此成为世界杂交粳稻的奠基人。
亚洲栽培稻有两个亚种:籼稻和粳稻。籼稻耐热,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南亚及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粳稻经过近万年的人工驯化和选择,具备耐低温的特性,种植地逐渐北移,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东北亚温带地区。
培育杂交粳稻的主要难题在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这一难题,日、美等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均未能突破。
“在实践中我感悟到,典型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是难以直接利用的。如果采用籼粳中间材料,走‘架桥’之路,使籼粳亚种基因组适度搭配、协调,培育偏籼偏粳的骨干亲本(恢复系或不育系),才是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必由之路。”杨振玉说。
根据这一思路,他成功将籼稻恢复基因转入粳稻,克服了亚种间的不育,揭开了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奥秘。
1978年,杨振玉作为先进典型参加了首次全国科学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1年,“粳型恢复系C57及其杂交组合黎优57”荣获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奖、第一届国家发明三等奖、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验证竺可桢的判断
杨振玉不仅在杂交粳稻上做出突出贡献,在杂交灿稻上也有建树。
上世纪90年代末,他成功选育出杂交籼稻两系不育系广占63S、广占63S-4。这些研究成果被推广开来,培育出我国长江中下游主栽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为中国粮食生产做出重大贡献。
后来,杨振玉又把自己的育种目标转回到杂交粳稻的研发上,目的就是完成杂交粳稻北上的梦想,主攻寒地杂交粳稻的研发及高产优质杂交粳稻育种。
·杨振玉(左)与助手在田间
早在196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祯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中写道:“我国北方水稻产量不应低于南方,也不应低于日本。”我国北方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水稻单产尤其是杂交粳稻单产潜力往往高于南方。
黑龙江、吉林是两大水稻产区,杂交粳稻在这里一直没有得到应用,而常规品种增产潜力有限,急需新的优良水稻品种代替。
由杨振玉等人选育的粳型三系杂交品种五优135,区试产量达751.9公斤/亩,居全国北方水稻区试产量之首。2013年,通过审定的五优17区试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5.8%,产量夺冠,米质达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这充分验证了竺可桢的判断。
高产优质一直是育种家追求的目标。2014年参加京津唐组国家区试的越优16,就是杨振玉培育的又一优质高产品种,在天津农业大学组织召开的优质米品尝大会上,经25位专家品尝打分、无记名投票,以83分的高分摘得桂冠。
“我在籼粳育种两方面都很喜欢,成果也取得了不少。江西老家喜欢种我培育的杂交籼稻,北方农民朋友喜欢种我培育的杂交粳稻,令我十分欣慰。”杨振玉说。
·杨振玉(右)在示范农场现场指导杂交稻种植技术
袁隆平是良师益友
杨振玉和袁隆平同为江西老乡,年龄相仿,也是一对好朋友。
由于在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经袁隆平推荐提名,杨振玉和袁隆平等共同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袁隆平院士是我很敬仰的一个人,他特有的灵感和独创精神让我敬重。”杨振玉说。
上世纪70年代,杨振玉去湖南学习杂交水稻,正是袁隆平推荐他去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并成为他主持的总理基金超级稻项目合作伙伴。
“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又是江西同乡人,相交30多载,甘苦与共。袁先生平生喜成人之美,尊重老人。2001年我母亲百岁的寿辰,他还率领同事送来一块寿匾。”杨振玉说。
在杨振玉印象中,袁隆平平易近人,爱开玩笑,总说他是个“屡败屡战”的人。在他看来,这是在表扬他对杂交水稻执着的追求。
杨振玉说,两人之间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比如,袁先生总认为杂交籼稻的杂种优势大于杂交粳稻的优势,我则认为粳稻矮秆短叶直立穗新,光能利用好,本身产量水平高,容易实现‘水涨船高’提高竞争优势作用。”
·袁隆平(左一)、杨振玉(左二)在海南考察育种材料
对于杂交粳稻,杨振玉始终充满信心。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喜粳嫌籼’的食味改变,使粳米消耗量逐日增加,也为杂交粳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杂交粳稻的优势将大放异彩。”杨振玉说。
事实也在验证杨振玉的判断。
2018年4月,据上海农科院专家透露,仅上海一地,水稻种植面积约140万亩,全部种植粳稻,杂交粳稻种植比例在40%左右,即56万亩。
在八九十岁的高龄,杨振玉仍常到田间去看看杂交稻,因为他一直在为心中那个梦想努力:“但愿良种满天下,求得农民尽开颜。”
部分资料来源:《农业科技通讯》、《北京农业》、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官网、《北京青年报》、新华网等。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惊吓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