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09-11 09:27:25
每个宝宝都都有自己的性格,但每个宝宝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有类似的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不仅个头看起来在成长,其实心理发育也正在逐渐成长。
很多妈咪会发现,在上小学之前的宝宝怪异行为特别多,明明想要的玩具却总是往地上扔,明明不能吃的东西,却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往嘴巴里送。今天搬出大人的鞋子穿,明天套上妈妈的睡衣满屋子跑,为什么孩子都爱干这些怪事呢?
遇到孩子的怪异行为,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呢?育儿专家建议,面对孩子的“怪异”行为,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正确去善待。
客人一来就激动
【典型场景:】五岁的浩浩是个“人来疯”,家里一来客人,就兴奋的上窜下跳,一会儿自我感觉良好地当众表演个节目,一会儿做点搞笑动作,一会儿到客人和妈妈中间闹腾几下,有时候搞的妈妈的招待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让妈妈非常尴尬,可是,怎么说这孩子都屡教不改,妈妈真是被他气的头大……
【善待建议:】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出风头,总有这样那样的具体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跟渴望得到尊重和关注、空虚无聊有关。了解到这一点后,妈妈不妨通过让孩子参与接待活动来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比如,客人进门之后,郑重地跟客人介绍孩子,或者让孩子做自我介绍,以便唤起孩子被尊重的感觉;
招待客人过程中,让孩子帮着做些准备桌椅碗筷、给客人端茶倒水等活动,让孩子有事可做,让他们没时间空虚无聊;在适当的时机,让孩子当众展示一下他们的本领,一般来说,表演完毕之后客人总会给孩子一定的夸赞,这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向好心理,让他们不再好意思捣乱。
抗拒幼儿园
【典型场景:】冰冰今年三岁了,前几天幼儿园开学,爸爸妈妈把她送到了幼儿园,没想到一贯活泼开朗的冰冰非常反感入园,每天都哭哭啼啼的不肯去,强行送到幼儿园后,小家伙在那里也像变了一个人似得,不同小朋友讲话,也不好好吃饭,妈妈道理讲了一大堆,小家伙还是不喜欢幼儿园,可把妈妈愁怀了……
【善待建议:】冰冰的表现,是入园初期的孩子常见的情绪和行为障碍,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入园初期往往会面临多重的适应任务:
一个是跟妈妈或其他教养者的长时间分离;
二是独自面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
三是从多人围着自己转的家庭教养环境被迫转向较少受到关注的集体生活环境,如此等等,这些突如其来的转变对于一个三岁孩子来说,无异于一下子遭遇多个突发事件,其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是相当巨大的,哭闹、拒斥入园、行为退化等表现就往往成为他们宣泄情绪、应对困境的方式。
这个时候,当父母的千万不要过于焦虑,更不要谈起幼儿园就衣服愁眉苦脸的样子,否则孩子更容易把幼儿园看成可怕的场所。妥善的做法是给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的爱和宽容,在情感上支撑他们,允许他们出现暂时的行为倒退,比如尿裤子、粘妈妈等,为了减少入园焦虑。
父母还可以在孩子入园前就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带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提前上该幼儿园的亲子班、给孩子找个熟悉的同伴一起入园等等,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入园初期受到的冲击。可以期待,随着孩子入园焦虑的消失,孩子很快就会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就是不理你
【典型场景:】眼看着近两岁的乐乐每天都是一个人闷头在家里玩,担心她会孤单的妈妈决定给她找个伴,心里想着这样两个孩子就可以一起做游戏,这对发展他们的社会性,以后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肯定很有帮助,很快妈妈就找到了附近朋友家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俊俊,并邀请对方到家里来玩,把这个消息告诉乐乐之后,乐乐也一度很开心。
俊俊进门之后,乐乐也很开心,可是很快就像忘记俊俊的存在一样,依然自顾在那里玩自己的小火车,俊俊呢,也是自顾在那里玩自己的积木,把乐乐当空气,两个妈妈开始纳闷了,为啥两个孩子不知道友好呢……
【善待建议:】两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已经开始渴望同伴交往,“平行游戏”却依然是他们交往的主要形式,即各玩各的,互不干扰,看似“谁不都不搭理谁”,其实却不然,对于孩子来说,虽然没有共同的游戏把他们连结在一起,彼此的存在却会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交往形式,他们能够意识到对方是自己的游戏对象,自我感觉其实是“在一起玩儿”呢。成人应该理解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交往特点,不去多管闲事,不强求孩子非要按照成人理解的那种交往方式相处,只要孩子相处下来感觉很开心,就是很好的结果。
墙上涂了大花脸
【典型场景:】20个月的欣欣,终于在妈妈的引导下喜欢拿笔涂鸦了,妈妈也为小家伙的进步高兴,可是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还没到走到楼层,欣欣就高兴地在门口迎接妈妈,迫不及待地拉妈妈去看她画的头发,妈妈好奇地跟着她到房间里一看,但见房间的墙上出现了一簇簇的头发,妈妈大惊,立马告诉欣欣不可以这样在墙上画的,欣欣却一副委屈的样子……
【善待建议:】孩子爱上涂鸦之后,由于规则意识还没有充分发展,往往会出现到处乱画的现象,这不是孩子有意搞破坏,他们不过是想让自己美丽的画印在喜欢的地方而已,而墙面、床单或喜欢的衣服之类的地方,往往是他们发挥创造力的极好空间,了解到这个特点之后,妈妈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的同时,不妨做好三点防范工作:
1、给孩子提供有吸引力的画纸,比如漂亮的涂画本,引导孩子尽量画在画纸上;
2、给孩子买无毒、可水洗的画笔,这样万一孩子孩子把画画在不该画的地方也不会发生洗不掉的情况;3、照顾孩子喜欢在墙上画的特点,给孩子布置一面涂鸦墙,可以用一开的大白纸贴在墙上,也可以买专门的涂鸦板。
偏要“指鹿为马”
【典型场景:】一岁半的坤坤对指认东西越来越感兴趣,每次新认识一种小动物什么的,都会激动的伺机给妈妈看,最近妈妈教他认识了小狗,小家伙对这种小动物可来了劲,看到图片上的小狗或者现实中的小狗就得意地指认它们,妈妈当然很开心儿子这么聪明,然而今天却发生了让娘俩不快的一幕,那就是坤坤看到一只小猫咪后,指着告诉妈妈那是“狗狗”,妈妈连忙纠正,说那么不是“狗狗”,是“猫猫”,小家伙不开心,坚持说那就是狗狗,还气的上来推妈妈……
【善待建议:】孩子在语言发展初期,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出现词汇的“外延扩大”或“外延缩小”现象,坤坤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外延扩大,很可能他从妈妈教的小狗概念里那里知道了小狗是一种“毛茸茸的、四条腿的动物”,看到同样特征的猫,就这么认为了,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萌芽,很容易坚决地维护自己的主张,不接受妈妈的纠正也在所难免了。
认识到这一点后,妈妈可以在以后在教坤坤认识事物时,尽量精确的描述,尤其帮坤坤掌握该事物的关键特征,这样孩子指鹿为马的概率就会小很多,当然,万一发现了指鹿为马的现象,孩子不高兴妈妈当场纠正时也不必强行矫正,以后妈妈再看到那种被错指的事物,依然坚持正确的称呼就行了,孩子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会慢慢接受的。
偏要“指鹿为马”
【典型场景:】一岁半的坤坤对指认东西越来越感兴趣,每次新认识一种小动物什么的,都会激动的伺机给妈妈看,最近妈妈教他认识了小狗,小家伙对这种小动物可来了劲,看到图片上的小狗或者现实中的小狗就得意地指认它们,妈妈当然很开心儿子这么聪明,然而今天却发生了让娘俩不快的一幕,那就是坤坤看到一只小猫咪后,指着告诉妈妈那是“狗狗”,妈妈连忙纠正,说那么不是“狗狗”,是“猫猫”,小家伙不开心,坚持说那就是狗狗,还气的上来推妈妈……
【善待建议:】孩子在语言发展初期,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出现词汇的“外延扩大”或“外延缩小”现象,坤坤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外延扩大,很可能他从妈妈教的小狗概念里那里知道了小狗是一种“毛茸茸的、四条腿的动物”,看到同样特征的猫,就这么认为了,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萌芽,很容易坚决地维护自己的主张,不接受妈妈的纠正也在所难免了。
认识到这一点后,妈妈可以在以后在教坤坤认识事物时,尽量精确的描述,尤其帮坤坤掌握该事物的关键特征,这样孩子指鹿为马的概率就会小很多,当然,万一发现了指鹿为马的现象,孩子不高兴妈妈当场纠正时也不必强行矫正,以后妈妈再看到那种被错指的事物,依然坚持正确的称呼就行了,孩子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会慢慢接受的。
米饭洒的到处都是
典型场景:岚岚1岁5个月了,越来越喜欢自己动手倒腾东西,妈妈每次给她喂饭时非要自己也拿个勺子在里面舀,结果每每把饭洒的到处都是,自己也吃不到嘴里多少,妈妈真是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善待方案:根据心理学中的“自发使用原理”,孩子在发展手部精细动作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及时运用刚刚学会的本领,再加上此时的宝宝已经开始萌发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动手也是很正常的。
妈妈要尊重孩子的愿望,给她提供动手的机会,如果担心这样会给看护工作带来麻烦,可以采取一些配合措施,比如,在孩子的碗底下或桌子旁垫上报纸,这样孩子即使弄撒饭粒,收拾起来也会便当很多;如果孩子不反对,也可以在任由孩子勺着吃的同时,家长也拿个勺子在一边喂她。这样,既满足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愿望,又不会影响她进食的量。
乱扔东西的苦恼
典型场景:爸爸妈妈带11个月的彤彤去黄阿姨家里玩,中午,妈妈正抱着小家伙吃饭,小家伙突然饶有兴趣地把玩具扔在了地上,爸爸忙过去捡起来,递给她,没想到小家伙笑嘻嘻地从爸爸手里接过之后,“啪嗒”一下又扔到了地上,还看着爸爸妈妈的脸笑,一副得意的样子,爸爸又拣,她开心地又扔,妈妈还以为她不要玩了,就让爸爸收起来,谁知小家伙一看把玩具拿走了,就哇的一下哭出来…..
善待方案: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学习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通过这种游戏体验成长的快乐是很自然的,如果成人能够多配合小家伙做做这类游戏,耐心一点,孩子扔了就帮他们捡起来,让他们玩的痛快点,甚至提供不同质地和性状的东西让他们扔(提供的物品要排除安全隐患),则他们不仅可以从中体验到不同物体扔下去的感觉,还有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吞吃食品包装袋
典型场景:鹏鹏是个8个月大的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在厨房里忙活,让前来探望的小姨看护一下小家伙,小姨就一边吃着小零食一边走进来逗小家伙,逗了一会儿后,小姨去卫生间洗手,刚进去不久,就听到姐姐在卧室里大叫,“哎呀,怎么吃进去啦!一天忘记给你带小手套就闯祸!”小姨出来一看,天,原来鹏鹏这个小家伙把小姨丢在床上的零食包装袋给放到嘴巴里了,幸亏只塞进去一部分,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善待建议:一岁以内的孩子,一般还处在口手敏感期,嘴巴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工具,喜欢把拿到手的东西放进嘴巴里尝试一下,这对他们来说是在正常不过的反应,然而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有的家长因此喜欢给孩子带上小手套,这样的确可以避免孩子吃进细菌或危险品的风险,但从孩子的心理发育角度来说,却是不那么可取的行为。
因为这会在无形中阻断孩子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过程,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孩子的小手洗干净,同时做好监护工作,坦然提供不同性状、干净无毒、没有安全风险的东西给她玩,塞进嘴巴也没关系的,那些不宜被小家伙拿到的东西,则最好不要出现在他触手可及的视野里。
见人就哭的尴尬
【典型场景:】小叶子是个7个月的女孩子,长的像洋娃娃似得,人见人爱,小区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她,小家伙也不怯生,谁抱都行,妈妈一度为宝贝女儿的阳光性情得意,可是好景不长,麻烦来了,一夜之间,原本见人就笑、谁抱跟谁的小家伙突然变了个人似得,再也不要别人碰了,只让妈妈抱,即使是原本抱过她几次的阿姨。
现在也别想再把她接过去,更让妈妈尴尬的是,有时候别人刚想逗她,撇嘴就哭了,弄的对方很尴尬,妈妈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原本活泼开朗的小家伙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不上台面,情急之中,妈妈听信了小叶子奶奶的办法,没事就抱小叶子到人多的地方去,试图让小家伙习惯跟陌生人接触,结果小叶子却更退缩了,有时候甚至吓的紧紧抱住妈妈的脖子……
【善待建议:】小叶子的反应其实很正常,因为孩子到了6个月之后,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怯生的阶段,这标志孩子正在形成跟妈妈之间的亲子依恋,智力已经发育到能区分妈妈和其他人的程度,但由于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还没有建立好,排斥陌生人也是很正常的。
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千万不要着急,要理解这是孩子的心理在正常向前发展的表现,而且消退这种行为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巩固亲子关系,让孩子确认自己的爱,这样孩子才能获得面对外界的情感支持和内心力量,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发生孩子怯生让对方难堪的情况呢?
不妨在孩子接触陌生人前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比如,考虑到孩子尚未建立对陌生人的好感时,往往会戒备心很重,就不妨提醒对方不要急于跟孩子有肢体接触,可以先通过夸赞孩子、拿玩具给孩子玩等方式拉近跟孩子的距离,然后再慢慢接近孩子。
另外,孩子容易害怕特定群体,比如戴着墨镜、蓄着大胡子的人,在跟这些人接触前,可以先提醒对方去掉墨镜等可以去除的“可怕”特征,然后再采用刚才提到的办法循序渐进的跟孩子互动。当然,也可能会出现无论如何努力,孩子都难以接受对方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就不妨做好解释工作,以便消除对方的挫折感和对孩子可能的误解。
标签: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朋友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惊吓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