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地震时高楼层如何逃生 住高楼地震了躲哪里最安全

来源: 最后更新:22-09-07 05:33:29

导读:远离高层楼的窗户。千万不能坐电梯。往哪儿跑要看情况。确认是逃生通道还是过火通道。逃生绳使用分人群。有

导语: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不同情况,采取的避震逃生方式也是不同的。其中,地震时,住在高楼的人,是没法及时下楼的,所以只能及时找寻最佳位置来躲避,尤其千万不要跳下楼。那么,具体地震时高楼层如何逃生?到底住高楼地震了躲哪里最安全?一起来了解。

地震时高楼层如何逃生

地震时高楼层如何逃生 住高楼地震了躲哪里最安全

地震逃生

远离高层楼的窗户。发生地震时,高层楼面向马路的那面墙很不稳定,高层楼的窗户更要远离。现在的楼一般都是框架式结构,砖起到的作用是隔风隔雨,但不承重。地震时,常常是框架在,墙没了,如果人躲在窗户下,很容易被甩出去。

千万不能坐电梯。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搭乘电梯。一旦断电,人会被困在电梯里出不来。若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可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电梯一旦停下,迅速离开。

往哪儿跑要看情况。地震发生后,一定要往楼下跑吗?答案是不一定。尤其是对身处高楼层的人而言,原则是就近——离地面近就往地面跑,离楼顶近就往楼顶跑,总之,“见天见地”都能够和外界接触,相对更安全。

确认是逃生通道还是过火通道。逃生时,一定要走逃生通道。现在的高楼在设计时,有的设计了专门的过火通道,是用于疏通火情的,千万要分清楚。

逃生绳使用分人群。有的家庭备有逃生设备,比如速降绳,使用时一定要在一轮地震波结束后的平静期。另外,使用速降绳的人一定要经过训练,速降过程中需要脚的借力支撑,否则跟跳楼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根绳而已。

不同位置避险方式:

地震时高楼层如何逃生 住高楼地震了躲哪里最安全

地震逃生

假如你在卧室

千万别钻床底下。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包括床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等开间小的地方。以前人们认为钻到床底下最安全,但床底下能躲不能逃,并非最佳的躲藏之处。

躲开头上悬挂物。要选择上面没有悬挂物、附近没有电源插头的地方躲避,以防悬挂物落下被砸伤及电源线着火。

不进衣柜躲藏。唐山大地震时,有人钻进衣柜躲藏,几天后被救援队发现时,人是完好的,但因窒息死亡了。

假如你在客厅

把客厅当成转移地带。客厅宽敞明亮,可以作为地震中的安全转移地带。很多人习惯将逃生用具锁在柜子里,一旦用时却发挥不了作用。逃生用具应放在客厅明显处,方便各个房间的人使用。

假如你在卫生间

此处最安全。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恰好在卫生间,那么你的生存几率要大很多。地震时,尺度越小的房间越安全。卫生间的墙多是承重墙,房顶坠落物少,相对更安全。

水源很重要。守着水源是卫生间的一大优势,唐山大地震中,有人靠水维持了很长时间。

莫要扎堆。都知道卫生间最安全,但地震发生时,切莫全家人都一起躲进卫生间,分散躲藏可以增加生存几率。因为,地震时哪里最安全并不确定,只是相对安全,人员分散躲藏意味着总有人在外面,以在震后及时展开救援。

在低层楼房里如何逃生?

地震时高楼层如何逃生 住高楼地震了躲哪里最安全

地震逃生

砖混楼更容易坍塌。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较,砖混结构楼房的主要承重材料砖砌体为脆性材料,抗震性能较差,框架结构稍胜之。地震发生后,住在砖混老楼里面的人应更主动地寻找机会,迅速撤离。

一定要按顺序逃离。救援人员在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救援时发现,一些楼内的遇难者倒在过道、楼梯或屋门口附近。这表明地震时人们向外逃,但是还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地震时,群体逃生不要拥挤,一定要按顺序逃离,前面的人尽量为后面的人留下逃生时间。

处于低楼层也不能跳楼。住在二层、三层的居民,也不要随意选择跳楼逃生,跳楼不仅会造成骨折,还可能被高处坠落的重物砸伤。

相关推荐

中国位于什么地震带上 中国在哪个地震带上

塌陷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塌陷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塌陷地震是什么意思 塌陷地震的含义是什么

塌陷地震和自然地震区别 塌陷地震与自然地震的不同

塌陷地震造成的后果 塌陷地震引起的危害

四川甘孜州位于什么地震带 甘孜州地震的原因

甘孜州泸定县位于什么地震带 四川泸定为什么会地震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104991.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