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如何避免婚前财产变为共同财产(如何避免婚前财产变为共同财产的方法)

来源: 最后更新:24-02-08 07:34:14

导读:第一种转变办法是:财产约定。第二种转变方法是:赠与。第三种转变方法是:混同。第四种转变方法:出售资产。第五种转变方法:法定继承。

掌握这5点,避免你的财产转变成配偶财产:

明明婚前全款买的房子,离婚的时候对方要求分一半走,法官还支持了,为什么呢?

我不主张婚姻中掺杂太多经济因素,把财产分得太清楚。但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次也许很短暂的婚姻失去一半或者一小半财产,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教大家如何保护自己的财产。

在婚内,如果个人财产不动,它永远就是个人财产,并不会因为结婚或者婚姻关系延续或者婚姻关系存在几十年就变成夫妻共同财产,不会的。重点是,不动就不会变。

那么动有哪几种动法呢?李律师结合婚姻法律工作中当事人常有的误区,从而使个人财产变成了夫妻共同财产。

第一种转变办法是:财产约定

民法典第1065条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由此可见,民法典认可婚内财产约定。

如果房产本来就是夫妻共有的财产,通过婚内财产协议约定为一方单独个人所有,法院一般会认定属于财产约定。

如果房产完全属于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通过婚内财产协议约定为另一方单独个人所有,法院一般会认定属于赠与。

如果想解决这个办法,可以对婚内财产协议进行公证,公证过的婚内财产协议无论是婚内房产给一方还是婚前财产给另一方,都没有办法任意撤销。

第二种转变方法是:赠与

夫妻间把自己婚前出资购买的房产结婚后加上另一方的名字的行为,是以实际行动履行了赠与的意思表示。即使没有书面的赠与合同,也已经产生了赠与的法律后果。过户代表实际的赠与行为。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婚姻存续期间,把房产登记名字由自己变更为对方,那么就变成对方个人财产了吗?

不是这样的。婚姻存续期间房产登记由一方变更为另一方,如果没有明确约定为个人财产,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除了房产,存款、基金、股票也会发生这种赠与行为。

比如,你把婚前的50万存款转到对方账户,那么就完成了赠与,这50万由您的个人财产,转变成了夫妻共同财产。除非你们之间签了借款协议,可以认定为是夫妻间的借款,这个法律也是认可的。

第三种转变方法是:混同

存款、基金、股票会因为婚后的转进转出、基金股票的操作行为,使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发生混同,从而导致婚前个人财产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

比如,男方婚前已有的股票账户,在婚姻存续期间有股票操作行为,也有资金转入,经历过亏损和增值,股票资金发生了婚前婚后的混同,你分不清哪些是婚前的股票价值,哪些是婚后的股票价值,那么股票就转变为夫妻共同财产。

如果想避免股票转变为夫妻共同财产,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婚前买入,婚后不做操作,放着让它增值。只有一次卖出的行为,不会转变财产的个人属性。

对于存款我平时讲得比较多,就是专款专用,婚前财产单独存到一个卡上,婚后收入不要进入到这张卡。

第四种转变方法:出售资产

房产属于特定物,货币属于种类物。

特定物到种类物的转化,往往会导致个人财产到共同财产的转化。

一方婚前房产卖掉后,所得房款和其他收入存放在一个账户,那么也会发生前面所讲的混同。

如果用这笔款项再买房子,不添加其他性质的资金的情况下,还是属于个人财产。但如果添加了对方的资金或者添加了夫妻共同财产,那么新买的房子就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了,无论对方出资多少,都成为夫妻共同财产。

第五种转变方法:法定继承

这是从家庭资产转变成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形。

本来属于一方父母的财产,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另一方可以分得遗产的一半。

对于这个问题比较好破,

至于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如果不想让另一方分割两个办法:

1、父母立遗嘱,明确房产由自己子女一方继承,属于该方个人财产,与配偶无关。

2、一方放弃继承,另一方自然也无法分割。

现在的婚姻也是防小人不妨君子了。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还是要有保护自己财产的意识。李律师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大家意识到,你所做行为的法律后果。通过后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标签: 方法  财产  婚前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falv/73426.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