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2024

来源: 最后更新:24-04-30 12:17:58

导读:近日,成都市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孩子之后的课程有变化吗?

  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2024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根据国、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成都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健康第一,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学校体育场地条件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训练、竞赛体系进一步完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学生体育锻炼保障机制更加健全,育人、强心、健体成效更加显著,学生综合素养持续提升,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总体优良率力争达70%以上。到2030年,学校体育管理和评价机制更加健全,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教学改革

  1.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要求,逐步增加体育课时。2024年秋季学期起,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节及以上体育与健康课,鼓励市属高校适当增加体育课时。严格落实课程标准,注重学校体育课程衔接。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提高基本运动能力,中小学聚焦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突出基础性、多样性、系统性和特色化。

  2.加强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深化“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和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突出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科学设计各水平目标教学计划,实施专项运动技能大单元/模块教学,深化高中阶段走班制教学实践。探索基于真实情景的自主学练、合作学练、探究学练方式,科学设计运动负荷。大力加强体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指导,规范落实体育课堂教学要求,发挥体育学科育人功能与价值。强化科技赋能,推进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评价等的融合。

  3.强化校内外体育锻炼。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幼儿园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每天统一安排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当天下午课后落实一节体育锻炼课时,寄宿制学校要科学安排学生早操、晨跑。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学校每年应举办1至2次全员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积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结合学生需求开展体育活动,支持将体育活动合理纳入周末托管、假期托管服务内容。加强家校协同,高质量设计体育家庭作业。

  (二)发展优势特色

  4.加强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广泛开展各类传统基础运动项目,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强化名校引领,做强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游泳等项目。大力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促进武术、空竹、跳绳、射箭、舞龙舞狮等项目在校园蓬勃开展。支持发展新兴特色运动项目,扩大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棒垒球、曲棍球、击剑、攀岩、自行车等项目学校参与面。全市各中小学校至少开展1至2项全校普及性传统基础运动项目,推动开展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特色运动项目,形成“一校多品”。深入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

  5.强化学校体育训练竞赛。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规范赛事管理。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贯通市、区(市)县、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优化实施成都“快乐之星”“希望之星”“奥运之星”学生(青少年)体育赛事,积极打造赛事品牌,助力成都“赛事名城”建设。推动学校落实体育总教练和体育教练员岗位设置,坚持开展高质量课余训练,积极参加体育赛事。鼓励各区(市)县、中小学校加强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运动队、体育职业俱乐部和有资质的社团组织等合作,组建相关项目代表队。

  6.深化体教融合。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互促共享。整合体教优质资源,探索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构建、场地共享、课余训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等级认定等方面一体化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协同培养,构建同一体育项目小学、初中、高中梯次衔接的“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三大球”为重点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探索结合重大赛事备战任务推进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联合建队,支持高水平训练资源向联建队伍倾斜,完善入学、升学等相关保障支持政策。

  (三)改善办学条件

  7.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未配齐的区(市)县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优化体育教研员队伍,各级教研部门配备专职体育教研员数量不低于2名,鼓励分学段设置教研员岗位。探索深化体育教师共享机制,鼓励依规聘用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着力培养一批体育学科正高级教师、省市特级教师,加强体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优化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相结合的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开展全市“蓉新杯”“蓉菁杯”“蓉卓杯”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培养体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举办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着力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凝练一批有影响、可推广的学校体育改革创新成果。支持体育教师国内外研修访学,加强薄弱学校体育教师培养。

  8.改善场地器材配备。严格落实国家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提升学校体育场地保障水平,推进学校卫生(保健)室标准化建设。鼓励结合改扩建和特色体育项目,一校一策进行场地空间优化利用。新建中小学校严格按照运动场地面积标准和场地设施配备要求建好各类体育功能场(馆),倡导推进智能化绿色环保场馆建设。推进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体育场馆双向开放,支持社区体育场地与学校体育场地统筹共用,支持区域内新老学校优质体育场地合理共享共用。探索大运会场馆服务学校体育和学生训练竞赛的长效利用机制,支持市、区(市)县学生体育比赛在大运场馆举办。进一步配齐配好各类体育器材,鼓励将信息化设备和器材纳入中小学体育器材装备库,强化体育场地器材定期检验、维护和器材(耗材)补充、更新机制。

  (四)完善督导评价

  9.深化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将体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期末测试、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中职学生学分管理范围,适时调整完善中考体育考试方案。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和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稳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建立向家长反馈及协同干预机制。设立“成都市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推进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应用场景建设,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管理评价机制。

  10.严格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将教学质量作为评价体育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加大对体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落实体育教师教学装备,各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装备标准每人不低于1800元/年。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客观认定教师在组织早操、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训练、体育竞赛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量。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鼓励区(市)县探索体育教师(教练员)专项奖励机制。

  11.强化教育督导评价。把学校体育工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近视率、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会、勤练、常赛”机制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等作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考核指标。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和优良率持续下降以及近视率持续增长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市)县各相关部门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厘清工作任务。健全学校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任务清单,健全由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学校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要研究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会同发改、财政、人社、文化、体育等部门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教育培训,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和校长任职培训计划。

  (二)强化经费保障。区(市)县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政策支持力度,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积极支持学校体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形成多元化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抓牢风险防范。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健全推广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坚持推行校方责任险、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责任保险。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馆按要求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提高学校相关人员运动伤害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四)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多渠道加强对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弘扬正能量,扩大影响力。大力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成果交流,促进区域间、学校间体育工作互动学习。引导学校、家庭、社会树立和宣扬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附则

  本实施方案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为5年,由成都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标签: 体育  学校  学生  体育教师  体质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baike/jiaoyu/1875076.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