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根号是谁发明的 根号是由谁发明出来的

来源: 最后更新:22-07-05 05:40:54

导读:根号是德国数学家Michael Stifel(1487-1567)发明的,他第一次使用这些符号是在西

  导语:根号是一种数学符号,它是数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在悠久的岁月中,经过不断改良的结果。最近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下,根号是谁发明的?根号是由谁发明出来的?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出来了一些需要的信息,希望大家从中学习借鉴有用的知识。

  根号是谁发明的

根号是谁发明的 根号是由谁发明出来的

根号

  根号是德国数学家Michael Stifel(1487-1567)发明的,他第一次使用这些符号是在西元1544年。

  根号是一个数学符号。根号是用来表示对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进行开方运算的符号。若a=b,那么a是b开n次方的n次方根或a是b的1/n次方。开n次方手写体和印刷体用表示,被开方的数或代数式写在符号左方√ ̄的右边和符号上方一横部分的下方共同包围的区域中,而且不能出界。

  根号是数学上一种根的表示式,置于某一表示式之前的记号,表示要对此表示式取平方根(如a,a+b,2),如在此记号前再加一个指标,则表示要取另一个相应的根(如加指标3便表示取立方根取值范围是大于等于0。在实数范围内:偶次根号下不能为负数,其运算结果也不为负;奇次根号下可以为负数。不限于实数,即考虑虚数时,偶次根号下可以为负数。

  通常说的根号都是指二次根号,即√,它表示对根号下的数开平方。根号下的数叫做“被开方数”。所以根号下的数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某个数的平方,也就是需要大于等于0,即非负数。实际数学问题中,还有三次根号,四次根号等等,就是对根号下的数开立方、四次方,或者更高次方。

  在实数范围内开方需要满足的条件:奇次根号:即对被开方数开奇次方,被开方数可以是正数,0,负数。偶次根号:即对被开方数开偶次方,被开方数与开平方相同,即必须是非负数。

根号是谁发明的 根号是由谁发明出来的

  数学题

  根号的运算法则如下

  1、相乘时:两个有平方根的数相乘等于根号下两数的乘积,再化简;

  2、相除时:两个有平方根的数相除等于根号下两数的商,再化简;

  3、相加或相减:没有其他方法,只有用计算器求出具体值再相加或相减;

  4、分母为带根号的式子,首先让分母有理化,使②分母没有根号,而把根号转移到分

  5、同次根式相乘(除) ,把根式前面的系数相乘(除) ,作为积(商)的系数;把被开方数相乘(除) ,作为被开方数,根指数不变,然后再化成最简根式。非同次根式相乘(除) ,应先化成同次根式后,再按同次根式相乘(除)的法则。

根号是谁发明的 根号是由谁发明出来的

  数学

  电脑打根号(√ ̄)的方法有很多种:

  ①最好而简便的方法是在桌面浮动的语言栏的小键盘上点右键选数学符号,软键盘中就有了√ ̄。直接从键盘上打出来,方法如下:

  ②左手按住换档键(Alt键)不放,右手依次按小键盘41420,松开双手,根号(√ ̄)就出来了。

  同样:按178是平方号,按179是立方号215是乘号(×)247是除号(÷)176是度(°) 还有许多数学和特殊符号都可打。

  ③WORD 2003插入“根号” WORD 2003插入公式 单击要插入公式的位置。

  (1)在“插入”菜单上,单击“对象”,然后单击“新建”选项卡。单击“对象类型”框中的“Microsoft 公式 30”选项。 如果没有 Microsoft“公式编辑器”,请进行安装。 单击“确定”按钮。

  (2)从“公式”工具栏 (工具栏:工具栏中包含可执行命令的按钮和选项。若要显示工具栏,请单击“工具”菜单中的 “自定义”,然后单击 “工具栏”选项卡。)上选择符号,键入变量和数字,以创建公式。

  (3)在“公式”工具栏的上面一行,您可以在 150 多个数学符号中进行选择。在下面一行,可以在众多的样板或框架(包含分式、积分和求和符号等)中进行选择。

  ④下载小软件:数学公式编辑器,常用的是MathType。可与办公软件office系列2003、2007版本中Word、PowerPoint、Excel等配合使用打出。

  ⑤还有一个更为简便的方法,就是用输入法(搜狗输入法,qq输入法等)打出“勾”或“对”,然后会有“√ ̄”出现,和根号相同,但不是全部的输入法都可以做到。

相关推荐

水库淹没线和最高水位线 水库淹没线与最高水位线的定义

水位超过警戒线会怎么样 水位越过警戒线会如何

汛限水位是什么意思 汛限水位的含义是什么

根号是什么意思 根号的含义是什么

根号是平方根还是算术平方根 根号是表示平方根还是算术平方根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jxyuer.com/news/jiaodian/66325.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jxyuer#foxmail.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江西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3